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孟波:奥巴马并非互联网下的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0:27  红网-潇湘晨报

  作者:孟波(资深评论员)

  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被誉为史上首位“互联网总统”、“WEB2.0总统”。“所有的理解都是误解”,这一概括固然生动形象,但很可能造成对政治的误解。

  的确,奥巴马完美地利用了互联网,他把谷歌 CEO施密特和Facebook创始人休斯聘为网络营销顾问。他利用视频和博客,打造自己活力十足、非常亲民的形象;他利用互联网“长尾效应”,筹集了85%的竞选资金。虽然大部分都在200美元以下,但是总额却突破5.2亿美元,成为历史上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候选人;他通过购买搜索引擎关键词、游戏植入、网络社区等手段宣扬自己,打击对手。他的大获成功,似乎正应验了施密特两年前的一个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

  从这个意义上,把奥巴马称为“互联网总统”合情合理,但是这一概括强烈地宣示了这样一层逻辑:是互联网造就了奥巴马。不是奥巴马击败了麦凯恩,而是互联网击败了麦凯恩。它夸大了技术对政治的作用,遮蔽了民主政治本身的固有逻辑和游戏规则。

  实际上,互联网并非奥巴马最重要的战场,有统计表明,奥巴马在互联网媒体上投入为1400万美元,只是其媒体总支出的4%。而奥巴马在广播电视媒体则投放3亿美元,是互联网投入的20多倍。

  技术手段当然能够影响政治,但不能把技术影响民主演绎成技术决定民主。你可以说奥巴马是“互联网总统”,肯尼迪是“电视总统”,罗斯福是“广播总统”,但你不能说互联网造就了奥巴马,电视造就了肯尼迪,广播造就了罗斯福。众所周知,还有利用“黄豆”、用“贝壳”进行投票选举的,是黄豆造就了总统、贝壳造就了总统吗?

  从黄豆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在飞速进步,但是我们无法得出结论,“互联网总统”就一定比“黄豆总统”的民主含量更高、民意含量更足。必须拨开笼罩着的这层技术氤氲,才能看清很炫很雷人的技术之下涌动着的是最原始的民意。否则,人们就可能会陷入一种人为的技术崇拜,迷失在工具理性之中。不能有意抬高互联网、电视这些技术民主的门坎。试想,如果共和党下一届推出一个比奥巴马更善于利用互联网的总统候选人,一定就能够击败奥巴马吗?

  奥巴马击败麦凯恩的牌有很多张:金融危机,伊拉克战争,共和党面孔审美疲劳,奥巴马的黑人背景,他的演讲天才,他的“改变”口号等等,而互联网是一张锦上添花的、但并非不可或缺的牌。奥巴马并非“互联网下的蛋”,而是“民意下的蛋”。

  胡适先生说:“民主政治的好处正在它能使那大多数‘看体育新闻、读侦探小说’的人每‘逢时逢节’都得到选举场里想想一两分钟的国家大事……英美国家知道绝大多数的阿斗是不配干预政治,也不爱干预政治……只要他们‘逢时逢节’来画个诺,投张票,做个临时诸葛亮,就行了。这正是幼稚园的政治,这种‘政治经验’是不难学得的。”因此,选举就是一种“幼稚园政治”。不要拿互联网吓唬人,互联网民主没那么神秘,不懂互联网一样参政议政,只要像当年边区的民众懂得“丢黄豆”就行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奥巴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