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山寨催生的发展幻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8:08  重庆时报

  作者:李晓亮

  “无山寨,不销魂。”当下最销魂的“山寨”,无疑是传说中的“山寨春晚”了。近日,山寨春晚决定设立成都分站“猪坚强春晚”。(12月17日《天府早报》)

  在山寨春晚导演眼里,山寨不仅仅是克隆、仿制,他们想把山寨春晚拍出差异化,真正体现草根的乐活状。当然我们毫不怀疑这一点。山寨春晚,或许更应取名草根春晚、大众春晚。在开放多元的时代,若没这样的大众参与,反显出社会的单调和呆板。

  不光春晚,最近什么东西只要注册“山寨”的ID,立马就能火一把。只是从吹过“山寨”大旗的猎猎秋风中,我们也能嗅到一丝野性、狼性和邪性的气味,这多少和现代文明秩序有些出入。当然,媒体对“山寨”现象,仍是毁誉参半。支持的,以为这是对主流权威的颠覆,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觉醒,代表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反对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认为它缺少起码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原罪未消且新孽不断。

  其实我们不妨区别以待。比如对纯娱乐式的山寨春晚等,不妨一笑置之。因为金融危机肆虐之下,藉此解颐,未尝不可;而对那些罔顾文明法治的侵权行为,则不能姑息。神州无处不“山寨”,并不表明我们创造力强、发展迅猛,因为祛除表层的风光,你看见的只是一些自慰式的发展幻觉。它不代表创造,反让我们摄入了慢性毒素三聚氰胺。

  这类的“山寨文化”,是一种伪文化,甚至带有反文化的印迹。是消费文明下的一种过度消费现象,也是我们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若说当年胡戈引领的恶搞风潮,是解构主义的“山寨文化”,而当下山寨明星(他们应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为底线),代表了一种文化权利博弈失衡格局下的另类张扬与申诉。那么涉嫌侵权的“山寨产品”研制行为,就已走入歧途。这样的低级模仿和消费是短视的,它会反噬自身创造性,导致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干枯恶化。没有文化创新的拙劣模仿,只能生产一些不伦不类的洋泾浜。

  其实,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之维和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山寨现象何止是近来才出现啊。比如前些年,给乐山大佛按电梯,给长城扣瓷砖之类的新闻,不就是惹了同样的“山寨笑话”吗?泱泱华夏若沦为“文化小国”,那只能是因为吾民吾国的健忘、自卑心理下的这种“自寻短见”的行为。若沉溺于这样的山寨式改造,等中国拆光了文明的四合院,中华大地上到处是赝品白金汉宫、埃菲尔铁塔,估计一样还是免不了被外人耻笑的境遇。

  这样的山寨改造和文化消费,不过是酒肉穿肠过式的消费,只知拆过过去的人,将来也会被人拆。一代代只能在拆除中疲于奔命。雕栏玉砌应犹在,古老的文明之墙上,摩登的油漆写着斗大的“拆”字。遥想,这些年不少地方酷爱搞迁改造、“旧城换新颜”活动,在高楼林立的摩登时代广场,在钢筋水泥森林里,扪心自问我们不正生活在一座最大的“山寨”里吗?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山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