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锋:改革新阶段试验田须精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9: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徐锋

  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这标志着,珠三角区域发展正式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

  这份国家级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对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历史地位肯定的同时,又对广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实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

  这样的战略定位和布局,对珠三角而言,既是荣誉,又是动力。如何在新的改革历程继续种好这块至关重要的“试验田”,让它的产出更丰富、更优良、更具有可借鉴性,是摆在广东人面前的一张考卷,也直接关系着广东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更与每个广东人的收入、福利以及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试验田”,通常具有两个特征。其一,种什么、怎么种,并无一定之规,相反,必须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势,也就是说,“创新”、“突破”和“思想解放”是“试验田”的应有之义;其二,必然要求“科学种田”,传统的农活中必须注入现代最新科技因子,以此来提高种田的效率和利润率,并减少环境负担和污染,也就是说,“高科技”、“绿色”和“高附加值”亦是“试验田”的应有之义。

  以一种不太严密的比照,珠三角这块“试验田”,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解决了“田里种什么”的问题,正如引进“洋品种”马铃薯和玉米。在“试种”阶段,一方面有水土不服甚至“物种侵略”的风险,另一方面却极可能大大提高亩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承担了这种风险,也率先收获了丰收的果实——“三来一补”、发行股票、私营企业……种种以前不敢想、想不到的“新作物”的大胆“试种”以及丰收,让珠三角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开放也进入求质期。作为“试验田”的珠三角,这种推力更加明显。打个比方,这时的“试验田”进入了精耕细作新阶段,开始由“引种”转为“优化”——除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还要进行“品种改良”,让“洋品种”更符合水土、产出投入比更高;更讲究“作物搭配”,让不同“作物”之间形成最合理的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以获得最合理、最充分的阳光雨露,让这块“田”的总产出最大化。

  珠三角要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这块“田”里摸索出比现在更好的“种植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是指不同“作物”之间的搭配,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等等,应既各自升级,又比例合理,从而形成各种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效果,实现“1+1大于2”;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地块”应有所协调和配合,打破地域分割,实现一盘棋,如广佛同城化的稳步推进,又如广州与珠三角各城市群之间,甚至珠三角与周边省份、港澳之间的更明确定位和优化,从而实现小珠—大珠—泛珠这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最佳效果。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针对最早拉开改革大幕的广东出台这样一份规划纲要,具有某种明显的象征意味,必将为广东下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动力。面对这样一个新利好和新起点,种好这块“试验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