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龙
出席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活动之后,温家宝总理20日下午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该校的图书馆,与百余名大学生畅谈心声。座谈中,总理强调,政府最担心的是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跟就业有关,其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其二,大学生就业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寒风吹袭之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比以往要严峻许多。据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到年底都找不到工作,这无疑令人揪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说,举家背债念完大学,却不能就业挣钱,其经济压力非比一般。然而,工作岗位不能凭空创造,在金融危机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但不能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而增加,反而呈现减少之势,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通道。在高校的年度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雇用毕业生,采取研究助理、研究助手的方式,让他们留在学校,一方面完成学校科研,增加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减少对社会负担和压力,就是一个对策。
但这终归是特殊时期的缓解之策,而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策。因为其一,学校所能雇用的毕业生毕竟有限,不可能每年都能留下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其二,即便能留在学校暂时工作,两三年后他们依然要走向社会,到时会不会与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抢饭碗,还是个问号。所以让学校从年度经费中拿出一部分创造就业机会的做法,只能缓解时下的就业之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恐怕还要寄望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时下有一种看法,将大学生就业压力“怪罪”于大学扩招。其实不然,扩招虽然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扩招的大学生即使不读大学,一样要就业,只不过是把就业压力前移至职高、技校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校生职场的走俏,九成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学扩招的结果。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就不止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
由于我们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而这些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所以金融危机给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从长远来说,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当生产和消费达到了均衡,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便都能提供就业机会。广州前一阵子曝出的1500名硕士竞聘“猪肉佬”,即是一个例证。只要他们从事的是有关猪肉的营销、管理等工作,又何乐而不为。
温总理在座谈中也提到,中央一直在调整政策,用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也是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当我们的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或许能缓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