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肖复兴:为什么要把32个剧场建在一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08:59  新京报

  作者:肖复兴

  应该清醒地明白,剧场不是给人看的外部堂皇的建筑,是要让人进去看戏的方便场所。北京城越建越大,剧场的布局应该与商业网点的布局相似才对。要我说,如果还来得及,海淀区的思路是否可以来一点点的改进,把集中包包子捏褶儿的法子,改为散落在海淀区的四周?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海淀区政府宣布,要在海淀四季青杏石口建造一个号称“中国百老汇”的大型国家排演中心。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能够容纳2000人的一个百老汇旗舰剧场和30个300至500人的小剧场共32个剧场。无疑,这是继国家大剧院之后又一个惊人之笔。(据12月21日《新京报》)

  北京确实拥有戏剧传统,老北京曾经也确实是一座戏剧之城。要说在海淀一个区建32个剧场,也并不为多。只是为什么要攥紧拳头使那么大劲儿打造如此规模的百老汇基地?而且是如同包包子一样,将32个剧场紧紧包在一起,捏成一朵漂亮的花一样要一下子捏出32个褶儿来不可?

  老北京那时候,仅大栅栏一条街,就有大观楼、广德楼、同乐、三庆、庆乐五家戏院,但它们不是聚集在一起,形成所谓中心,以声势来吸引人的目光,而是散落在整整一条街上。如果把前门大街东西两侧散落在许多胡同里的剧场都算起来,东侧肉市胡同的广和楼剧场、鲜鱼口里的大众剧场、小蒋家胡同里的阳平戏楼;前门大街西侧珠市口南北两端的开明剧院和第一舞台,以及后孙公园胡同里安徽会馆里的老戏楼、虎坊桥湖广会馆里的老戏楼、西河沿的正乙祠戏楼、粮食店街里的中和戏院、石头胡同里的大陆剧场,那一带就有十家大小不一的剧场,目的不是为打造什么排演中心,而是方便百姓看戏。那时候,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可以出胡同不远,或者根本不用出胡同就能够看戏,那些剧场就建在自己家的跟前,抬脚就到,手到擒来,就像自己的街坊,串起门来自然就容易,就简单,就方便。

  新北京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文化要跟上,多建造一些剧场,怎么说都是好事,但不见得非得往一堆儿建,非得建成中心不可,而且还非得是国家级的中心不可。说到底,剧场不是为了政绩,也不是为了面子,剧场是要方便群众看戏用的。剧场业不是大卖场、大排档,非得聚集一起才有人气儿,才有规模经营的效应。前不久,看到文化部一位官员说希望各地少建大剧院,而应该多建一些小剧场,我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同时还想补充一下,这些小剧场应该分散建在城市的四围,最好建在社区附近,就像建地铁站一样,建在家旁边不远的地方,让他们成为居民平易而亲切的街坊,而不是峨冠博带的庞然大物。

  曾经到长安戏院和梅兰芳剧院里看戏,遇到许多老戏迷,他们不少人年龄已经不小了,为了看一场戏要出家门倒好几趟车,散了戏,公交车和地铁有时都赶不上了。那一次看梅派经典京剧《凤还巢》,坐在我身边的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老爷子腿脚有些不利落了,是家里的孩子扶着他走进剧场的。戏还没演完,老夫妻就提前退场了,告诉我家离这儿太远,不好意思得早点儿走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32个剧场都建在四季青杏石口,这样的一对老夫妻还能够看得上戏吗?我们建造排练中心的初衷再好,但建造的思路不能够和建造郊区别墅一样,只考虑到年轻人和有车一族。有时候,大不见得就好,大而全、中心化、标志化、国际化,这里又多加一个百老汇化,几乎成为我们城市建设的惯常思维模式。应该清醒地明白,剧场不是给人看的外部堂皇的建筑,是要让人进去看戏的方便场所。北京城越建越大,剧场的布局应该与商业网点的布局相似才对。要我说,如果还来得及,海淀区的思路是否可以来一点点的改进,把集中包包子捏褶儿的法子,改为散落在海淀区的四周?

  □肖复兴(北京 作家)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剧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