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亚军
以色列军方27日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带并造成众多平民伤亡,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持续9个月的暂时和平景象被再次打破,巴以冲突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升级,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
巴以冲突之所以令世人瞩目,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上流血时间最长,又是最难愈合的一道大伤口,而且还因为,它的存在也是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发酵的一个重要温床。且不说自1948年以来的4次中东战争,仅从近些年来爆发的一轮轮武装冲突,就造成了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且受害者多为无辜平民。
冲突中,拉宾、沙龙在内的一个个风云人物陆续走上历史舞台,演绎了一幕幕高潮迭起的历史悲喜剧。但军人出身的政治家们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后,最终审时度势,逐渐从“鹰派”转变为“鸽派”。当年死在特拉维夫市政广场同胞枪下的拉宾,有一句感人肺腑的名言是:“相信我,两万或四万名示威者的呐喊,远不如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流下的眼泪更令我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阿拉法特无疑希望在有生之年实现建国梦想,他曾发誓:“死也要死在巴勒斯坦土地上。”但最终客死巴黎。
当年达成巴以历史性握手的阿拉法特和拉宾,都曾是本阵营最坚定的主战派,也曾是最勇敢的战士,但政治远见和责任心让他们放下敌意,主动向对方伸出和解之手,为巴以问题的解决营造出希望的氛围。今天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敌意,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前的以色列与巴解。只要这种既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对方的尴尬局面继续延续,彼此间都无法得到梦寐以求的和平与安宁。现在当务之急,需要一位新的“阿拉法特”,和一位新的“拉宾”,去努力营造一种可以“一起谈下去”的氛围;也许,现在两大宿敌间尚无法真正做到相信彼此,但至少应努力做到先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承诺,停止战争,寻找和平。伟大的和平拥护者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战争是用来雕刻明日和平的最坏的凿子”。真的希望巴以冲突到此为止,期盼和平的曙光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