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洁:巴以冲突背后的政治角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0日08:31  长江商报

  作者:胡洁 

  12月27日,犹太人的“安息日”,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却遭遇了“黑色星期六大屠杀”。以色列150架战机在24小时内发动250次空袭,大规模轰炸加沙地带哈马斯目标,造成了近1700人伤亡,这是60年来巴勒斯坦遭受的最血腥的攻击。目前,巴以局势持续恶化,以色列地面部队正在集结,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势在难免。 

  对于曾平寂9个月的巴以局势,在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后,究竟是谁先挑动了战争的弦?12月19日,哈马斯一个武装派系的两枚火箭弹飞向以色列境内。以色列随即指责哈马斯纵容恐怖行为,并于25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巴勒斯坦人将哈马斯赶下台。 

  由此,以色列以国家安全及驱逐恐怖政府哈马斯为由发动了突袭。通过定点清除,包括加沙地带的警察总监在内的多名高级领导人被炸死,哈马斯政府的公务设施基本被销毁。以战争换和平,用军事打击迫使哈马斯重回谈判桌,这正是以色列对外宣称希望达到的战争结果。 

  但纵观以色列历任执政党上台的策略,都不外乎先动武后和平。即便是拉宾,也只是后来才在血腥中找到了和平之路。更具讽刺的是,1995年拉宾遇刺,时任政府随后对黎巴嫩发动代号“愤怒的葡萄”袭击,后却因战前的“软弱”被迫下台。因此,在以色列政坛,他们笃信:温和不见得有好结果,动武才是双赢。 

  目前,在以色列国内,更重要的议程是明年2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但执政的前进党却遭受奥尔默特形象危机、利夫尼能力危机等重重质疑。25日的民调甚至显示,如若现在举行大选,前进党势必落后利库德集团12个席位。因此,即便是代表左翼温和理智的前进党主席、女外交部长利夫尼也不得不选择“动武”,以抗衡代表右翼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 

  另一方面,更不可忽视巴以冲突背后美国的分量。“9·11”之后,以反恐为名,美国调整了中东政策,试图推行“中东民主化”进程,并“践行”了伊拉克战争。在巴以问题上,美国努力扮演和平调停者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放弃阿拉法特,推进巴勒斯坦的民选。却不想由此让激进的恐怖主义组织哈马斯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合法的地位。 

  但事实上,由于利益和传统的牵绊,美国对以色列从来都是绝对支持。布什即是个坚定的以色列支持者,那奥巴马会例外么?当然没人奢求美国充当救世主,但新总统上任后不可预期的中东外交政策调整,显然是目前以色列不愿看到的。利用总统交接的时间差,撂下战争的担子,影响奥巴马的中东政策,这其实也是对美国的“先发制人”。 

  时至今日,巴以冲突已经从领土和宗教问题演进成更复杂的政治问题。对民众来说,这是先祖们的血与债。但对政治家们来说,如果绝对的控制就是绝对的安全保障,如果战争也能成为执政上台的筹码,又有何不可呢?看来,中东和解的路还长。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更多关于 巴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