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红漫
近期上海的成品油价格俨然成为一道风景线。在中石油一周前单方面宣布降低油价之后,中石化上海公司日前也宣布,将对旗下44座加油站3种标号汽柴油分别降价0.25元/升~0.35元/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中石化在上海的首次降价,而且降价幅度大于中石油,每升油多降了0.05元。
上海两家石油巨头的状况比较符合双寡头市场模型。理论上讲,当一个市场上只有两个参与者,且提供相似产品时,才能被称为双寡头垄断市场。目前,上海共有近900座加油站,其中中石化一家占据了半壁江山还多,大约有500座,而中石油拥有约150座。至于其他的民营与外资等加油站,尽管总量也有近200座,但由于多数地理位置偏远,且加之有车族现实中的"不信任感",实际的市场影响力非常弱。再加上成品油品质几乎完全同质化,以此看来,上海地区的成品油零售市场非常接近双寡头市场形态。
对于双寡头市场来说,寡头间的竞争过程固然存在,但是寡头间的共谋才是主旋律。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寡头获得了超额利润,而消费者利益则会受到伤害。可在上海成品油市场,令人咂舌的是,两大垄断油企连最基本的"竞争谋和"的过程都省略了,长期以来一直默契地把油价顶在政策浮动空间的上限。唯独此次,中石油率先打响价格战,而中石化及时应招,似乎才让市场看到了竞争的硝烟。
遗憾的是,这战场上的硝烟只是烟幕弹而已。事实上,上海成品油市场上的竞争只能说是"伪竞争"。在推出价格优惠后,中石油不仅以短期促销为掩饰,甚至指责媒体报道中石油撇开中石化独自降价是"挑拨兄弟企业感情"。而跟进"价格战"的中石化表面看起来价格降幅比中石油多,但在上海多达500家加油站中,参与"促销"不过44家,且大多分布在偏远郊区,市内绝大多数车主根本就享受不到所谓的价格优惠。
伪竞争的背后仍然是体制问题。较之于那些成熟的双寡头模型,国内两大石油巨头还拥有一个独特的属性,那就是两家企业的集团公司均归属于国有独资企业。也就是竞争企业的实际最终出资来源是一致的,其股东权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两家公司固然在形式上构成了竞争关系,但最终的利益共同特征反而更为明显。
有个关于商业经营的故事,讲的是在一条小街上有两家商店,卖的东西大多一样,但是其中一家的部分商品价格始终比另一家要便宜,而另一部分商品价格则始终要贵一些。因此,街上的人们通过挑选和比较买到了便宜货,也得到了价格比较带来的心理满足,两家店铺的经营也是红红火火。直到后来店老板去世,两家店铺同时关门,人们才发现原来两家店铺有地道相通,店老板原来就是同一个人。
当下的中石油、中石化就是"地道相通"的两家"竞争企业"。而让两家企业之所以连基本的竞争形式都缺失,就是因为在上海成品油市场上,没有哪怕一家有些许竞争力的第三方。同时,正因为民营和外资加油站没有规模和品牌效应,也就无法获得车主的市场认可,自然无法成长并发展壮大。成品油市场新进入者的空间因此被扼杀在萌芽中。在成品油市场上,如果要想把价格战玩成真的,不仅需要洞开竞争大门,还需要政策对第三方竞争势力的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终结"一条街道、两家店铺"的游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