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贵峰
虽然购买机会、方便意义上的“不再一票难求”实现了,但廉价低成本、消费能力意义上的“一票难求”却依然如故,那么,这样的“不再一票难求”,显然不会是公众尤其是那些普通消费者所真正期盼、情愿的,同时绝不是作为最大众化公共交通方式的铁路运输,所应有的一种服务品质。
记者日前从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获悉,按照铁路网规划和建设、装备速度,到2012年,一个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铁路“瓶颈”制约状况将基本消除,“一票难求”现象将基本消除。据介绍,到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1万公里,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将达800组以上,覆盖整个快速客运网,空调客车占客车保有量的66%以上。(1月2日《新京报》)
在元旦佳节期间,特别是春运即将来临的前夕,这样一则“到2012年,火车票不再一票难求”,当然是一个公众十分愿意听到的好消息。或许,在今年的铁路春运中,再次面对“一票难求”,旅客们会感觉比以往更好忍受些———毕竟,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为期不算太远的盼头。
但是,这样的盼头真的那么可以期盼、值得信任么?老实说,笔者一点儿也不乐观。
“2012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1万公里”———对于这个承诺,笔者是相信的。而且,短短4年间,达到这样的营业里程,增长幅度也确实惊人(200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是7.8万公里,这意味着,到2012年,将增加40%以上)。可是,铁路营业里程的增加,真的就足以保证兑现“火车票不再一票难求”吗?
这是铁路部门在解释铁路运力紧张、“一票难求”时经常引用的一个数字和比喻:“中国人均拥有铁路仅为6厘米,不到一根香烟的长度”,那么,即使铁路里程再增加40%,且不考虑人口增长的因素,到2012年,全国人均铁路长度亦不过8.4厘米———恰好是一根普通香烟的长度,如此人均铁路长度,“一票难求”何以就能“不再”?更不用说,从目前到2012年的四年间,中国经济本身还会快速增长,而国民经济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一个必须看到的不争事实是:过去的3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5.17万公里增长到7.8万公里,增幅50.9%,但“一票难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这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最近感叹的:“三十年改革,中国真是换了人间,一个人如果一觉睡了三十年醒来,肯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了。但是,如果他去坐一趟火车,还能觉得不陌生。因为铁路的客运服务,三十年来没有什么改进。”
茅于轼的感叹,除了生动描述了铁路运输长期严重滞后、落伍于时代发展需求的现实外,同时也间接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包括“一票难求”在内的铁路运输服务问题,其实不仅是运营里程有限带来的运能、运力紧张问题,同样是现行铁路体制痼疾的一个必然结果———很明显,铁路服务之所以能“三十年来没有什么改进”,高度封闭垄断、官商一体、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才是罪魁祸首。
而现在铁路部门并没有告诉我们,并且也没有迹象表明,到2012年,现行铁路垄断体制,会得到改变和改革。既然如此,所谓的“火车票不再一票难求”,又让人们拿什么去当真呢?
退一步讲,即使“到2012年,火车票不再一票难求”会当真变成现实,但这一“不再难求”究竟又是怎样的“不再难求”———是依然保持廉价的不再难求,还是高昂票价基础上的不再难求,也未免让人狐疑。从铁道部“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将达800组以上,覆盖整个快速客运网,空调客车占客车保有量的66%以上”等展望,以及这些年伴随铁路提速的列车高档化、票价昂贵化的事实来看———答案似乎是后者。
如果事实最终如此———虽然购买机会、方便意义上的“不再一票难求”实现了,但廉价低成本、消费能力意义上的“一票难求”却依然如故,那么,这样的“不再一票难求”,显然不会是公众尤其是那些普通消费者所真正期盼、情愿的,同时绝不是作为最大众化公共交通方式的铁路运输,所应有的一种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