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登岩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脍炙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却从中看出了“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罗教授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争议。(1月4日《华西都市报》)
按照罗教授不厌其烦地逐句点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这些歌词俨然都成了社会歧视女性的“罪证”:女性爱唠叨,该受累,是儿女生活烦恼的发泄者。而作为男性象征的爸爸,却在歌词中同儿女谈工作,还享受儿女捶背揉肩。
单就字面意思,罗教授的理解并无偏差。然而,既然是赏析歌词,就应该运用歌词赏析的常识。尽管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歌和诗表现为唱与不唱的不同形式,但追溯起来,现代的歌词也是由古代的诗词歌赋转化而来。古诗文中,上下两句或者是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阐发、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木兰诗》中那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不是说“将军都战死沙场,士兵多年后回到故里”;后者也不是说“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个人失而悲”。
作为沿袭,“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现代歌词中同样俯拾皆是。比如,歌曲《月亮之上》中有句“东边牧马,西边放羊……”,难道要被延伸理解为东西两边水草分布不均,要分别被用来牧马和放羊?
专家学者有权利对事物做异于常人的观察和解读,但这要建立在尊重常识、常理和公众智商的基础上。经过罗教授此番解读,一首主题积极向上,又充满浓浓家庭气息的《常回家看看》成了鼓吹歧视女性的“不和谐音符”。罗教授所指暗含歧视女性的《常回家看看》,不过是用了“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何必做那么刁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