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之纯:须防企业诚信流失形成疑忌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8:22  重庆时报

  作者:郭之纯

  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社会诚信指数”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企业诚信大幅下滑,其中房地产业诚信度倒数第一,食品行业倒数第二;而且连续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1月4日《新京报》)

  虽然这项调查声明了只是在北京地区进行的,其结果引起的共鸣却很具普适和广泛性。网民们就此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多的是对某些行业的不满和抱怨。

  综合来看,网民们情绪化的表达并非偶然,而是与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现状有关。一些顽固的社会积弊,使得房地产、食品、金融、能源等行业或企业,纷纷陷身不被信任的泥淖。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谨防信任缺失催生“疑忌社会”。

  所谓“疑忌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习惯于互相猜忌的社会。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疑忌风气,其于良性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法国著名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信任社会》一书中,特别强调“信任”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信任如同原子反应堆,“程序一旦启动,就将持续下去,连贯反应,相互作用,通过自身不断产生的能量的作用下自动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一比喻同样适合、甚至可能更适合用以形容“不信任”。因为一旦人们之间不信任的氛围形成和固化,一些负面的乃至破坏性的“连贯反应”,将更加明显。

  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强调:与资本、资源、环境等因素一样,“信任社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容易想到的是,一旦社会出现过于普遍和强烈的疑忌心态,各种社会交流的成本肯定会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的阻碍。反之,如果相互信任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社会运行的效率肯定会大幅提高。

  人们相互间充分的信任,将有助于造就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因为这种气氛让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具有信任感的人对慈善事业和志愿工作更主动,更乐于体恤那些被歧视的群体。所以信任可以“粘合社会”,并“简化社会关系”。

  因此,建设信任型社会,尽最大努力避免普遍疑忌心态的形成,应该是我们的理性选择。就此而言,企业诚信大幅下滑,诚信缺乏已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亟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切。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更多关于 诚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