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金栋
当年,央视春晚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令多少父母泪流满面,引起了社会强烈共鸣。但是,据1月3日网易一篇博文声称,《常回家看看》遭到武汉大学罗萍教授点评,说它是一首性别歧视的“问题歌”。
罗萍是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长年研究女性维权问题。她逐句点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对于爸爸这个男性,罗萍说,歌词上却是“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罗萍认为,虽然只是一首歌,但却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这些“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
笔者认为,罗教授是曲解了歌词的原意。其实,《常回家看看》对子女来说,是一首宣传尊老敬老的好歌。在快节奏时代和激烈竞争的今天,时间就是金钱,年轻一代迫于生计,常年劳累奔波。随着人们观念改变,独生子女远离父母居住,平日极少探视父母。网上曾有高龄父母因为孤独,只好诉诸法律,要求子女固定时间探视父母。一首《常回家看看》,用打动心弦的文学修词,提倡子女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击中了当今部分子女“重钱轻情”的要害,喊出了“常回家看看”的时代呼声,相当于给天下子女上了一堂尊老敬老教育课。
至于歌词中说到的妈妈“唠叨”,并非贬低妇女。它是指妈妈耐心细致的家庭思想教育的形象化表述。 只要人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女儿回娘家,一般总是与慈母绕膝谈心,包括生活、家庭、夫妻的隐私,爱与妈妈交谈。而男性子女,总是习惯与爸爸谈谈工作,说说时事。其实,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与父母交流同样重要,不存在与妈妈谈生活就低人一等,与爸爸谈工作就高人一等。目前,社会分工和男、女性关切度不同,形成的家庭父母分工及关切度各有侧重,与性别歧视毫不相干。
“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有没有性别歧视呢?这完全是歌词唯美、对称表述的需要。如今家务分工并不绝对化,“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既是帮妈妈,也是帮爸爸。“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它并没有说不给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世上的女儿与爸爸亲昵的也不在少数。如果,钻牛角尖的说法:许多公共场所女士优先,法律规定保护妇女权益,“三八”妇女节等是否歧视男性?男性的人们从未提出过,它是因为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常回家看看》歌曲还引伸出,劝哪些整日在外花天酒地的官员“常回家吃饭”,对哪些有家不归成年累月泡情人的官员“常回家看看”原配夫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一首“廉政歌”。
唱一首好歌,犹如一课生动的政治教育课。时近年关,希望常年与父母分居的子女们,期望很少回家关心家庭的官员们,唱响《常回家看看》,并体验弦外之音,真正做到常回家看看,只有融洽家庭亲情关系,才能“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