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解玺璋
“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热词之一。它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但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迅速成燎原之势,到目前已经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已经在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流民草寇,占山为王,在我们的历史中更是层出不穷。关于这种所谓游民文化,王学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专门论述。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以“无厘头戏仿”为其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渐成流行趋势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它或许不够现代,不够文明,却是这些无权无势之人必然要选择的方式。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少数人往往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这种权利结构(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的趣味总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总是糟的,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即民间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对宫廷文化(又称贵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称山林文化,与山寨仅一字之差,可见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以体现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中,这种自发的、从草根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始终处于边缘的、弱势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向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发出过热情的呼吁,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众文化这些年不是很繁荣吗?诚然,这种十分繁荣的大众文化,其实是被限制和规范在商业和市场的生产体制之内的,它所体现的并非“大众”的意志,而只是资本的意志。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有时,“山寨”文化也曾戏仿商业流行文化,但那只是表达了对于资本的不满和抗议罢了。当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