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九器:加沙战火让我们从旁观者走向国际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07:22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遥远的加沙地区的血与火,不知要激起我们多少回气冲牛斗,更不知会在周而复始的钟摆式爆发中,麻木多少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可当你读到巴勒斯坦伟大诗人达维什的诗句时,无法不被又一次电击——— “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那些想要和平的人/当你与人争斗时想想别人/别忘

  了那些想要和平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

  苍凉与绝望中,依然闪耀一种划破夜空的精神闪电,给他国、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我们,带来一种思忖和感悟——— 别人的战争可以让我们厌恶,让我们麻木,但心中照亮黑暗的蜡烛不能熄灭。以远隔万里的我们来讲,这“蜡烛”或许就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道主义情怀”。倘若你体内还生长有“人道主义”敏感神经,那么,无法不对巴以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投去目光、涌动情愫。

  因此,当战火纷飞的巴以地区突然传来以色列“将开通人道主义走廊”的消息,传来“7日起每天停火3小时”的消息,这,足以成为2009年第一场国际战火里最值得期待的事。

  自从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爆发数次战争以来,自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成为中东“死结”以来,身为旁观者的中国百姓,更多是从道德层面对暴力予以谴责、对弱者给以同情、对恐怖报以怒斥。仅仅从此次巴以冲突后的民意而言,依然无法走出此思维圈子,何止巴以冲突,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战争,几乎所有不对称战争都引发我们相似的精神澎湃。记得网上有这么一句话:巴以冲突让一切道德评判都苍白无力。可是,我们除了道德评判,还能做什么?

  达维什的诗像启明星,或许能启发旁观者如何思考战争。达维什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而蜡烛是能够真真切切驱逐黑暗,实实在在为光明出一份力,哪怕那力羸弱而短暂。在以色列释放出“人道主义”气息后(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我们是否有点豁然开朗:从简单的道德谴责跳出来,真正关注战争中百姓的痛苦、磨难,进而将这种“人道主义情怀”普洒到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时,“人道主义危机”成为重要话题。在林林总总的战争话题里,“人道主义”脱颖而出,这至少表明“对人的关注与呵护”正在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超越了太多宏大却抽象的“和平”等话题。“人道主义”一旦成为所有国家和政府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那么受惠的不仅是处于战火中的他国民众,还有本国民众。

  “人道主义”文明也正成为制约战争危害的力量,和昔日法西斯主义丧心病狂的滥杀不同,即使当下战争的强势一方,也无法逾越对“人道主义危机”的谨小慎微,以色列如此,所有国家莫不如此。

  比国家或政府层面的“人道主义”更宽广博大的是民众内心的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根本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且是超越国别、民族、种族、地区、性别、年龄的。如果跳出凌空蹈虚的道德评判,深怀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巴以战火中人的关注,这种方式可以是以各种途径向以色列政府表达意见,可以是向国际人道主义机构的一次捐款,甚至升级并推而广之,把“人道主义”进一步扩大化,扩大到对本国弱势民众的一种关切,对身边正邪较量时的一种行为取舍……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或许,一旦心怀人道主义,深怀对人的价值和福祉的普遍尊崇和敬畏,那么就容易学会从远方的战火中洗礼自己的内心,更能从简单的战争旁观者的角色,“进化”为超越边界的国际公民!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加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