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永涛:常回家看看承受不起性别歧视宏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10:01  深圳商报

  作者:刘永涛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歌曲《常回家看看》脍炙人口。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罗萍教授却从中看出了“不和谐音符”——性别歧视。她认为:“在大家心目中,爱唠叨的是女性,该受累的也是女性”;而对于爸爸,歌词中是这么写的,“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罗萍认为,这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女性歧视,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观念的“现代版”,麻痹了社会。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的第一感觉是:教授还真是教授,一首流行多年的歌曲,竟被挖掘出如此“微言大义”,并且达到了“麻痹社会”的高度。笔者听闻这首歌曲多年,却从未发现其中暗藏了这等阴暗用心,实在要算愚钝。不过有此感受者并非笔者一人,从该新闻在网上的跟帖来看,几乎所有网友都被教授的高论给“雷”住了。

  《常回家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首歌曲,我想,从当初歌手陈红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以及之后广为传唱的这些年,可以看出它是受欢迎的。其原因无非在琅琅上口,平易自然,唱出了对亲情的呼唤。亲情从来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愫之一,它铭刻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常回家看看》歌词中“妈妈的唠叨”、“给爸爸捶捶后背”、“爸爸张罗一桌好饭”等等,正是对家庭亲情生活的一种逼真速写。意在提醒出门在外的年轻人,要常回家看看年老的父母,多尽尽孝道。它击中了一个个游子柔软的内心,流行数年也就顺理成章。

  如果说真是“歧视女性”、“麻痹社会”,这首歌何以还能唱得下去?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想,群众的耳朵也明白的。一首歌曲的好坏,他们是有甄别能力的,别轻易低估了群众的智慧。通俗点说,《常回家看看》合乎了群众的口味,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谈不上有多完美多经典,但也没必要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

  但这个时代就是有一群人,常以教授、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整出个名堂来,怎么显出水平呢。不过太多的时候,这样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就说这位罗萍教授,你研究性别差异、信仰女权主义,这都是你的自由。但既然是做学术,还是尽量严谨一点,别牵强附会地选错了对象,《常回家看看》是怎么也承受不起宏大的“性别歧视”理论的。其实,高端的学术研究也多是从生活的具象出发,罗萍教授大可来点实际的研究案例,给妇女更扎实有用的维权启蒙。拿一首流行歌曲做文章,背离民生语境抛出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看似标新立异,实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学术研究轻浮的态度和虚无的立场。

  笔者还记得前不久在长沙的一个财富论坛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赵晓抛出宏论“现在买房就是爱国”,舆论一时哗然。与罗萍一样,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或许可以对学生循循善诱,但走上另一个公共讲台,在更为现实、迫切的名利左右下,他们则时常发出违背常识、道德、伦理的悖谬言论。在诸如此类的欲望放逐中,让教授的形象变得暧昧可疑。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常回家看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