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评:政府助推市场化需求才是保证就业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09:08   上海商报

  社评

  提要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困境,除了政府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外,及时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金融危机重压之下,社会就业压力问题显得愈发突出。上海市政府日前举行的2009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09年市政府预计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其中就特别提到要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

  据介绍,2009年度上海将有15.8万高校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0.9万人。鉴于经济景气状况下滑,导致社会就业需求总量大幅萎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极有可能出现恶化。由此,市政府推动新增的50万个就业岗位,将对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发挥出积极作用。

  现在到暑期恰逢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而高校毕业生苦读十数年,本身付出了很高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因此对未来的就业收入状况抱有较高期望。再加之来自于家庭与社会对“天之骄子”的思维压力,因此一旦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问题,极有可能成为社会问题恶化的源头。市政府就此专门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实事工程的内容之一,的确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当然,针对性规划方案的提出只是解决了问题的第一步。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还很多,包括如何让政府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真实意愿;除了政府努力创造的就业岗位外,如何透过经济手段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增加用人需求;非高校应届毕业生,比如因金融危机冲击而失业者,以及农民工就业等等,这些就业问题又该当如何推进解决。

  如果完全从提高社会就业率的目的出发,调控部门并没有必要去细分就业岗位的具体针对目标。事实上,市场有其自生就业创造能力,并且能够更加吻合供求双方的意愿,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所创造的就业需求,有可能会与市场所期望的状况出现一定错位。

  严格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能够直接主导的就业机会只能局限在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范畴内,或者通过下达行政性的增员指标,或者要求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得随意裁员等等。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如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确不需要新增人员,那么依据惯例,将往往会采取类似“见习”岗位的形式予以临时性吸纳。但是这种“准就业”形式未必能够符合就业双方的真实需要:对于就业方而言,其实仍然无法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且收入待遇要低于同岗位其他员工;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却需要支付一笔额外的人财物等各方面成本。

  依此而言,我们建议调控部门能够侧重于广义上的“创造就业岗位”概念,那就是跳出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框架,通过为全体经济主体创造更多的发展创新机会,继而来带动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市场机制的活力不会因为危机而丧失,恰恰相反,市况不佳其实正是新市场机遇被努力创造之时。从目前国内的行业准入管制情况看,可供拓宽的政策空间非常大,特别是在容纳人力资源最为庞大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中更是如此。事实上,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就在于服务业,而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又在于政策开放不足。比如金融服务行业、文化传媒行业、医疗服务行业等等,这些典型的现代服务产业始终没有全面向社会资本真正开放。行业内国有资本独大的现象非常明显,而更多潜在的市场机会却因为准入限制被阻挡在门外。与此同时,潜在而庞大的市场化就业需求,也就此被阻挡在了准入门槛之外,反而加剧了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

  保增长的最直接目标理应是保就业,而为了能够实现这一调控政策目标,除了政府主导的就业岗位增加外,及时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就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