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福生:复兴露天电影让文化的浪漫依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9:42  中国江西网

  作者:高福生

  元月11日《重庆晚报》刊载的一条《8成市民5年没进电影院》的新闻,引来了人们的关注和深思。报道称,按一张电影票三、四十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看一场电影要花费一百元左右,这对于工薪阶层和广大贫困人口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重庆市政协委员许沛曾对50余位普通市民进行调查显示,五年中未看电影的占83%,认为票价过高的达92%。看场电影在重庆已成为普通市民的一种奢望。(1月11日重庆晚报)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孩提时代的露天电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随着夜幕的降临,熙熙攘攘的人群,仰视着前方那块白幕,守候着电影的开始。尤其在夏夜,感受满天繁星和习习凉风,静静欣赏精彩对白,那是一种温暖而甜蜜的感觉。那个年代,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可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电视、游戏、网络等娱乐生活的正面冲击,露天电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当中淡化出去,尤其是对城里人而言,这种趋势淡化得更快,以致现在城市里的好多中小学生都不知道露天电影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除了买碟子之外,更多的是选择在网上下载电影或者在线观看。足不出户,只要付几块钱网费,想怎么看怎么看。而到电影院去看高票价电影,也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偶尔相约去“奢侈一把”。

  不过,像我等这些容易怀旧的电影迷而言,对露天电影别具一格的魅力还是情有独钟的。我很赞成一位叫王涛的作者如此描述——露天电影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反季节”现象:夏天没有了地面上蒸腾的热气,有的是清凉;冬天没有手脚冻得发麻的寒气,有的是温暖。大人们聚拢在一起,坐着自带的板凳,以平日少有的好心情互道家常。最快活的莫过于小孩子,捉迷藏、扔泥弹,泥鳅般在人堆中钻来钻去,大人们不时直着嗓子找,把自家孩子的小名喊得山响……

  在笔者的记忆中,露天电影是那永不褪色的经典颜色——黑白配。很多当年看过露天电影的人们至今对影片中的情节耳熟能详,记忆犹新。如今的影院较之过去的露天,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却因有了如此舒适的环境,而多了许多呼呼大睡的观众,全然没了在露天下观赏的那种乐滋滋的味道,少了那种逍遥与自在。有人说,露天电影就好像一张泛黄的旧报纸,内容实质早已随时间风化,却在不经意间给众多观众留下情结。还有一首歌淡淡地唱道:“城市里再没有露天的电影院,我再也看不到银幕的反面……”整首歌满溢着遍寻不到的落寞。

  让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一批由宣传文化部门及企业组织的露天电影进高校、进社区活动,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异常火爆,其需求空间之大出人意料,成为都市人文化休闲的一道新景观。观看露天电影,不仅可以使中老年人怀怀旧,寄托一下过去的情感,找到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而且还令现在的未成年人感到好奇,感到新鲜,感到非常开心,其笑声远多于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的笑声,同时还打破了当今城市因居住方式给人们带来的隔阂,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能直接交流的平台。

  试想,成百上千人披星戴月、栉风沐雨,为银幕上虚无的人和事同悲同喜,这在现代社会只能是天方夜谭。在人际关系日益疏远淡化的今天,这些观众与其说是在观赏电影,不如说是在追寻一段逝去的记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政府应该正视电影这种大众文化消费的巨大市场需求,不仅要让低价电影回归大众,更要让露天电影“复兴”。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精心组织,大力推广,让这种具有空前凝聚力的文化样式浪漫依旧,“风光”无限。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电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