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司振龙:给民众发红包是撬动内需的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9:48  中国江西网

  作者:司振龙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十教授日前联名提出了“反周期财政政策”的《建议》。《建议》认为,“扩大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因此建议“给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万元以下的家庭,每人发放千元消费补贴”。(1月11日《信息时报》)

  十教授之蔡恒进、党爱民、刘海波、卢映西、黄卫东等先生所持“反周期财政政策”的观点,此前笔者已在多处经济类报刊及网站得闻其要,深以为然。而今诸君将其简明化为“给民众发钱”——明确提出“给低收入家庭每人发放千元补贴”的《建议》,更令人眼前为之一亮。不怕马屁地说,该《建议》不仅体现了学者们对经济学“理性、建设性”信仰的操持,亦再次擦亮了“经世济用”的“山门招牌”。

  众所周知,自从去年11月上旬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捧出4万亿投资计划的“蛋糕”之后,相关人等简直忙坏了。据当时多家媒体接连披露说,那会儿的景象是:发改委门前一度“跑项目者云集”,“接待室人满为患”。面对各方公众斥之为“疯抢”的批评,发改委一边忙于持刀分割4万亿“蛋糕”,一边还得不时拍胸脯保证——“主要投向民生和基础设施”,并且“不会形成重复建设”。对发改委的郑重承诺,以及达成承诺所需的担当勇气与实施能力,笔者自是深信不疑的,但令感颇感遗憾的是:为什么不把“发放消费补贴”也立为一个合情合理的正式“项目”呢?

  不待言,在某些“穷人经济学学家”看来,“提倡发放消费补贴”同“投向民生与基础设施”相比,或许是可耻的“分光吃净”,实则非然。本国之所以会出现内需不振,归根结底,无非在于两点“常识”原因:一是产能相对过剩,这是计划思维制约下生产结构不合理之必然产物;二是与之相勾连,本国分配结构不合理或许更甚,以至于消费群体的内在消费需求与实际消费能力脱节,多数公众充当的是“有心无力”的消费者。

  显然,于此而论,如果不考虑诸多消费环节,尤其是罔顾公众的消费者角色担当这一核心要义的话,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以“项目”名义铺设4万亿“蛋糕”未尝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一则消费指向不明,倘若在产能相对过剩的基础上继续累计生产能力,“不会形成重复建设”或是自欺欺人之说。二则“主要投向民生和基础设施”与提高公众消费能力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而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份额基本恒定的语境下,它反倒很可能进一步挤压公众的口袋,使得所谓“扩大内需”成了与消费主体无涉的南辕北辙之策:在公众购买力吃紧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致使社会消费性内需更趋萎缩。

  而“发放消费补贴”,则不失为一剂对症的良药。一方面它不会加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却直接振兴了国内需求,也就是说,发放了多少消费补贴即意味着扩开了多大程度的实际内需。与此同时,深层次仍在遭遇各色“项目”——“计划经济分泌物”堵塞的市场脉络亦为之畅通。就此,十教授所建议“1.2万亿”虽占到了4万亿“蛋糕”的1/4强,但依笔者看,事实上要再多一点才好。无需多言的是,就本国国情而言,“项目”少一点,一定意义上还意味着政府效能高一点,政象明澈一点,权力寻租的空间也相对小一点——“项目上马,官员落马”的事例我们已听闻太多了。如果一定要套上“项目”名号的话,诚如《建议》所言“扩大内需,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至少“给低收入家庭每人发放千元消费补贴”,迄今为止,笔者还没看到比它更切中时弊、更行之有效、更为公众普遍期待的“民心项目”。

  据报道可知,相关举措在国内外皆不乏成功先例与经验镜鉴:日本、新加坡已然,德国将然,本国港澳台及东莞地区亦个个在列,那么,理论上来讲,如果声称囿于何种主客观原因从而断言“能或不能”——不判自明是个伪命题,而关键之处无非在于落实到相关部门政策选择上、行动上的“为或不为”。至于是否勇于为之,又如何妥善为之,情势尚未明朗化之前,我等心怀“新年红包”的民众或曰众民,不妨稍安勿躁,先坐在十教授《建议》搭设的“民心项目”台子上满眼实惠地拭目以待好了。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十教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