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岳建国:会议是怎么变成怪物的

  作者:岳建国

  1月11日闭幕的重庆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大会是一次高效率的大会,仅用时22分钟,使一些参会者甚至没反应过来:“半个小时都不到,结束了?”据介绍,这是1997年该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以来,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次闭幕大会。

  偶尔一次短会竟然成了全国性新闻,可见目前常见的会议形态已经很不正常,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拷问和回归会议的本质。为什么要召开会议?我想最初的会议大概产生于远古时代,当部落的酋长不能用个人的力量解决某一问题时,他就要召集部落内多方利益的代表人士一起面对面商谈,借助众人的智慧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这便是会议的基本形式、性质和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化,会议的种类、规模、形式等不断变化,但“互动”、“智慧”、“利益”这三个关键词却无法回避。否则,那就没必要召开会议了。可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一些会议,已经背离了会议的本质,被异化到“怪物”的地步了。

  第一怪,一些会议参加者很多,但却没有任何互动。比如某些单纯“传达精神”的会议,往往是领导自己念通知或者文件,念完后自己说几句套话,会议就结束了。这样的会议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其二怪,一些会议的参与者好像都是木头人,不需要任何人开动脑筋,贡献智慧。比如某些会议,内容都是“总结前段成绩,查找存在问题,部署今后工作”。对于官员来说,事先准备好了的稿子,开会时不需要任何思考;对于参加会议的人来说,更不用动脑子,只管听就行了———如果你忍不住动了脑筋,并且发现了讲话中存在的问题,想到了更好的建议,那也没有你发言的机会。既然这样,为啥不采用贴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登报纸、发表广播电视讲话的方式“部署近段工作”呢?

  其三怪,一些会议与与会者的利益没有关联。如公布某项改革方案的会议,领导念完方案后讲几句改革的重要性就结束了,并不组织讨论,虽然参加会议的人代表着个人、部门、行业、团体甚至群体的利益,虽然他有非常强烈的借助会议表达利益诉求的欲望,尤其是觉得改革方案不公的时候。可是,这类会议往往不具备这类功能,它要求你只能用耳而不能用口。

  可见,目前我们看到的许多会议,已经丧失了会议的本质,已经沦为某些官员以开会取代工作、打官腔过官瘾、甚至巩固一言堂的一个怪物。参加这样的会议,只能感受到麻木、无聊甚至厌恶,不可能产生兴趣和激情,在这种情况下,与会者离席、打瞌睡,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会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