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雷泓霈
据贵州都市报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贵州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秦艳认为,应该把生存教育纳入必修课。
将“生存教育”纳入必修课,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现在不会洗衣做饭的人多着去了,人家不也生活得挺好吗?其实,秦艳委员所说的“生存教育”,是一个比“生活教育”更高的范畴。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对生存教育,还应更加重视,建议将其纳入国家教育规划和发展大纲。
将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生活人”,不仅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更是学校教育的教育重任。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培养“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也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而且能屈能伸、善于担当和勇于担当的生存者和发展者。
如果即将毕业的学生,仍然非常低能,文弱;过分依赖,缺乏主见;个性太强,不会协调;过分自我,缺乏爱心。那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失职,就应该像升学率不高一样,受到行政问责和社会批评。遗憾的是,面对孩子生存能力低下的现状,除了媒体呼吁,家长担心,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似乎总是改变热情不够高。“升学率崇拜”和“智能崇拜”就是一张无形的网,笼罩住了各类学校的科学发展愿望。就算是有地方进行《生存课程》尝试,也总显得力不从心,不是课程被挤占,就是课程表大唱“空城计”。一句话,缺乏宏观性教育大纲的规范指导,缺乏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缺乏法制层面的刚性力度,生存教育想要得到轰轰烈烈地落实拓展,真的很难。
生存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潮流。据报道,一些发达国家很注重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课堂,通过打工、社会实践、研究型项目和探索性课程,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磨练生存素质。日本今年新修订颁布的最新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还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能够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看来,在我们的邻国,人家的“生存教育”,已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那我们的人才危机意识,是否也应该更深刻一点、博大一些?从这个层面认识秦艳委员的提案,其积极意义就更加明显。培养每个孩子“不被动执行,自己确定目标,不怕失败,付诸行动,坚韧不拔”,“号召和动员其他社会成员参与行动”,具有较好的思考力、计划力、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这实在是一个应该全社会关注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