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旨在打击哈马斯的“铸铅行动”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星期。这次巴以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哈马斯在同以色列签订的为期六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之后,重新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火箭弹。以方以此为口实,向加沙地带发动进攻,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大幅削弱哈马斯的军事基础设施,确保未来一段时期内以色列南部地区的安全。
然而,以色列遭受哈马斯火箭弹袭击并不是新鲜事,以色列可以选择像以往一样用火箭弹还击,但这次以色列经过数月的精心准备、细致的情报收集和秘密的反复讨论,以及战前“瞒天过海”迷惑对手等一系列动作,发动了包括地面攻击在内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根本原因不仅是奥尔默特政府出于即将举行的国内选举的现实政治需要,以色列军事行动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虑。概括起来说,“扬汤止沸”、“釜底抽薪”、“敲山震虎”是以色列的三重战略目标。
首先,从这次军事行动的发动时机来看,以色列选择在其最重要的盟友美国政府即将换届之际攻打加沙,是对奥巴马新政府中东政策的一次试探和摸底。美国一直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在布什政府任内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曾多次表示中东问题是他外交政策关注的重点,在选前就多次表示支持以色列。观察奥巴马能否坚持他曾经的表态,考验美国新政府对其的支持程度,是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所要知道的答案。而随着美军从伊拉克撤出,美国新政府中东战略的重心势必由伊拉克逐渐转回巴以问题,中东和平可能很快重新启动。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动武,恰恰意在为自己在今后的中东和平进程中设定议程、抬高要价、抢占先机。
其次,以色列表面是对哈马斯进行打击,背后的用心却是借此机会把巴勒斯坦内部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局面来个大曝光,从而削弱巴方乃至阿拉伯世界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谈判地位。哈马斯与法塔赫分别控制着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使隔岸观火的法塔赫左右为难:容忍以色列的行动必然会丧失自己在巴勒斯坦民众的合法性,而支持哈马斯不但会助长自己政治对手的声望,而且可能会失去国际社会的支持。阿拉伯各国的处境也与之类似:哈马斯背后的穆斯林兄弟会在中东具有广泛影响,各国政府普遍把这股力量看作威胁政权稳定的心腹之患,而穆斯林民众则对其抱有相当程度的好感和同情。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开始后,阿拉伯国家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分歧严重,在形势所迫下召开的阿拉伯外长紧急会议,也无果而终,只得把矛盾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在客观上,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加剧了巴勒斯坦内部乃至阿拉伯国家的这种分裂状态,阿拉伯世界在未来中东和平进程中更加难以协调立场。
第三,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还带有强烈的威慑色彩,其对象不仅是哈马斯,同时还暗指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伊朗。2006年,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打击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以色列感到颜面扫地,认为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受到了损害。而伊朗的核计划更让以色列感到了强烈的威胁。此次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规模如此之大,是一次典型的“闪电战”,以色列军队重现其作战迅猛的特点,通过炫耀武力期望修复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以色列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霸气”,在事实上给阿拉伯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重创”,向中东各国展示其威慑战略的可信性和执行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考虑。
以色列战略目的能否达成既取决于加沙战事的进展情况,也取决于以色列政府对形势的判断。一方面,如果以军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或者使以军自身蒙受严重伤亡损失,那么以色列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和国内的巨大压力,其战略目标将难以达成;另一方面,如果以色列政府不能适可而止,及时从加沙撤出,而试图对加沙地带进行“政权更迭”,那将会重复美国在伊拉克犯下的错误。从目前的情况看,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了呼吁双方立即停火的1860号决议,但是以军对加沙地带的地面进攻仍没有停止。巴勒斯坦无辜平民的伤亡日渐增加,加沙地带出现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时间并不站在以色列一方。(作者: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卢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