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鲁宁
承载着为大型客机装配“中国心”任务的中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工业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昨天在上海正式注册成立。此前媒体关于中国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将落户上海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传言得到确认。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首架大飞机运-10降生上海,是上海,亦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2008年11月,国内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客机ABJ21-700首飞成功,是上海及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短短一个多月后,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落户,标志着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辉煌明天将从上海开始书写。
昨天也恰好是上海“两会”闭幕日,在上海经济发展面临近20年未遇困难的时期,在城市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节骨眼上,在上海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急于寻找新的重大抓手的关键时刻,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落户上海,犹如为上海雪中送炭,必将有力激发上海各界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个大项目来之不易,来得太及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潜在航空服务市场。但国内大型民用客机市场迄今为波音及空客所垄断。2006年,国务院终于把大飞机(含发动机)项目确定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2007年,国家批准实施大飞机(含发动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新年伊始,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项目选择上海。一系列快马加鞭之行动,引发了国人期待中国制造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的热望,让国人对追赶世界民用航空工业研发制造水平,平添了新的信心。
航空工业与航天工业双双被锁定为大国的“战略工业”,相关的制造则被视为大国的“战略制造”。就中国而言,亦是“中国制造”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必然路径。发动机被视作大飞机的心脏,它能否由中国自主制造,技术、工艺水准、可靠性如何,不仅直接关乎中国未来的大飞机能否抢占国内外市场,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大飞机项目的成功与失败。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一直被美国GE和英国罗尔斯·罗伊斯两家公司所垄断。国家把大飞机发动机项目的“注”下到上海,一是考虑到上海航空工业的已有基础,二是考虑到“上海制造”的总体水平始终执国内之牛耳,三是考虑到上海历来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过程中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惧挑战的优异表现。可以说,这是国家对上海的充分信任。
按计划,国产大飞机将在2020年投入商业客运市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间,每人每年平均要坐0.3次飞机。按此计算,到2030年左右,国内航空市场将达到世界第二。在2020年至2030年的10年间,国内需要更新及新增大飞机2000架,仅以每架大飞机三台发动机(其中一台为备份)计算,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间,仅发动机项目,将为上海奉献650亿美元的巨大产出。这还未包括大飞机在上海总装带来的巨大产出。另据国际航联统计,每向航空工业投入1美元,将拉动60个行(产)业关联产出高达8美元。上海的大飞机发动机研发制造,势必带动新材料、新装备、电子、软件等高科技产业的同步大发展,形成与上海航天产业并驾齐驱的航空高科技研发梯队。可见,大飞机发动机项目也是上海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可多得的助推器。
刚刚过去的2008年,受内忧外患双重挤压,上海工业经济呈前高后低走势。然而,上海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船舶制造、核电等四大战略支柱产业的发展却逆势飞扬,不但各项增长指标远高于其他工业制造门类,自主创新和研发亦是建国以来最值得称道的一年。这说明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端至2007年初的新一轮上海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可喜效果正逐步呈现。展望“十一五”末期,“上海制造”完全有可能在综合产业能级层面,牢牢占据“中国制造”之龙头位置。
愿中国大飞机早日安装“上海心脏”;愿“上海心脏”与ABJ21-700双双成为上海航空工业的两只拳头产品;愿“上海心脏”成为重振“上海制造”雄风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