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晓亮
昨天一条名为《山西运城十余少年连遭跨国绑架》的新闻,让人心情无比沉痛:去年8月以来,运城十余少年连遭跨国绑架,这些山西少年都被囚于缅甸迈扎央。因迈扎央属军阀统治区,不属缅甸政府管辖范围,所以虽面对如此频繁的绑架案,山西警方却深感无奈,以致于民警要自掏腰包,赎回人质。(1月19日《新京报》)
而据民警介绍,系列绑架案有诸多共性可寻,譬如均是被熟人以各种名义骗至缅甸;受害者多是农村少年。且这部分少年容易上当,甚至会无意识发展下线。
如此多的孩子轻信老乡的鬼话,瞒着家人自愿“外出打工”。这其中显然包蕴着值得认真探究的东西。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一系列“跨国绑架案”,进行理性反思,寻觅解题的方向呢?
迈扎央“不在辖区”,所以山西警方很无奈。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孩子们在“辖区内”的生活艰辛,或许正是他们“渴望发财”的根源。虽说只是为了满足一些基本物质要求。而绑匪却正是看中了他们这个弱点,一击奏效。
比如在被绑架的两个孩子李斌和张波看来,一个小宾馆里的基本陈设,电视、洗浴设施以及一些他们在乡下没见过的东西,都是“奢侈品”。由此可见,这个绑架案从某种层面上说,也可作为乡村困境的一个微观镜像或倒影。孩子们懵懂的对财富、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并无不妥之处。何况张波的赚钱“为爸爸买手机”的想法,更是淳朴得让人潸然泪下。
假如孩子的淳朴和不谙世事的天真,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代价,这个罪孽的根源也不在于孩子的欲望;假如因贫穷导致悲剧,那么产生贫穷的土壤才是最大的肇因。
而这必然是一个牵涉面极广的复杂命题。孩子们应该有免于贫穷、免于恐惧、免受伤害的自由。如果无论乡间还是城市,所有孩子都可以有一个衣食无忧、学费不愁、快乐幸福的童年记忆,则舆论中也能少一些讴歌苦难美学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辛酸论调。而如此“善治”之境,不正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指向和努力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