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涛:花旗令混业经营模式褪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0日08:36  新京报

  作者:杨涛

  近日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团宣布,将两家公司旗下的美邦、英国奎尔特和澳大利亚美邦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券商”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这将意味着以花旗为代表的、金融超市时代的终结,也为金融混业经营泼了一瓢冷水(据1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全球金融集团中的巨无霸,花旗集团近年来一直风光无限,成为推进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业重组购并的主角。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却使花旗集团遭遇了“滑铁卢”,去年四季度其亏了83亿美元,全年亏损达187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美国于1999年立法废除了大萧条时代的格拉斯斯迪格尔法后,金融混业经营开始大行其道。然而,在经历了初期的兴奋之后,美国监管部门和金融界也更多理性地考虑混业经营的潜在风险。首先,混业经营的风险体现在集团内部的道德风险问题,安然和世界电讯的丑闻便是表现之一,这对监管机制提出了重大挑战。其次,次贷危机又引发了另一种担忧,即银行在大量介入证券化业务之后,能否有效地在信贷与金融工具投资之间划清界限,是否真正做到防止短期资金流入长期性的金融投资。例如,花旗不仅因为所承销的业务没有卖出去而造成巨大亏损,而且铤而走险通过表外模式直接持有大量结构性金融产品,最终玩火自焚。

  同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华尔街五大专业投行的倒掉和改制,曾一度使人燃起对混业经营的希望,如今随着危机的深入,却发现金融混业巨头们有更多的“黑幕”尚未展示出来。事实上,金融机构发展也需要一种平衡,现在花旗经历“十年一梦”,又回到尚未合并旅行者之前的原点,而摩根士丹利也从专业投行变身为可吸收存款的银行控股公司,这或许会使我们感慨世事无常。

  从各国金融业发展来看,银行业经历了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的过程,不可否认,混业经营是当前的总体趋势。笔者认为,混业相对分业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却不可能寄希望于混业大幅提高金融业效率,混业只是复归银行业经营的正常状态。

  回到中国的金融业改革问题,当前促进混业经营已成为各方的共识,除了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也积极为混业经营做好准备,如工行就在争取投资银行牌照。在国内各界对混业经营的热情普遍高涨的情况下,次级债危机可以说敲响了新的警钟,也就是必须充分估计到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

  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业务与产品、金融机构格局,金融监管应该做出相应调整,以控制金融业风险和促进稳健经营为目标,避免把混业经营作为“灵丹妙药”而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国内银行适应混业经营的原则,不应该只是借机进入证券业或保险业,而是应着眼于扩大资本实力,增强其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博士)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花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