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会议最后确定了新医改的三年目标和五项主要改革。(见本报昨日10版)
这是新年第一份厚重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新医改正式启动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在此,我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想办法,通过各种形式让新医改运动更“民生”起来。新医改运动的表现形式都偏重于“宏观叙事”,政治意义大过民生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和主要官员往往成为新医改的焦点,新医改表现得似乎只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干的事情。而对公众而言,“怎么配合?怎么参与”这类问题却很少被真正考虑过。
普通民众参与得够深入吗?这涉及的是一个公众参与感的问题,从这一次医疗改革积累的经验来看,这个内容的的确确还存在问题。前不久,政府相关部门启动了向公众征求医改建议的活动,历时一个月。可通过公布的官方途径获得的公众建议却仅仅3万多条。要知道,这是一个人口为13亿的国家。折射的是民间参与不够的问题。近期的一项社会调查也同样显示,66.7%的医生对新医改的态度是“无所谓”。
新医改当然应该先是一项政治运动,是一项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的改革运动,政府部门是主导者,但其实它同样也应该意味着一种民生建设。因为医疗问题不仅是一个解决疾病治疗的过程,它还与每一位普通民众的生、老、病、死其实息息相关。一位普通民众,如果能得到来源于更多公益性医疗健康宣教的直接帮助,因此避免不生病。或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诊治,那么他的经济支出或许就不会受过大的影响,从而威胁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因此,新医改运动只有“民生”起来,将“宏观叙事”的政策解构为对每一位普通民众或普通医生当前生活现实的影响,让他们知道和看见新医改对他们的生活将带来哪些看得见的积极变化。比如:公众将享受到何种原来享受不到的卫生福利?通过怎么具体的办法,先解决一部份困难民众的基本医疗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让公众看得明白,才能唤醒公众参与的热情,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新医改运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