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雪梅
今年春节似乎比以往更让人期待。
从年三十至正月十五,首都博物馆所有展览均免费开放,《牛年吉祥》与《牛年说牛》两个主题展览将让观众大开眼界。在全国各地,音乐会、歌舞、戏剧、曲艺、杂技、木偶……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正在展开,春节的文化味儿比过去更浓了。
这些年,写春联、吃年夜饭、逛庙会等传统的节日形式依然存在着、丰富着、发展着,同时看春晚、看贺岁片、逛博物馆、出国游等新形式成为部分人的选择。
一般来讲,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发生种种变化,比如,文化中心化,部分强势文化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与加强;文化边缘化,部分文化的社会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日渐式微;文化遗产化,部分文化丧失社会功能,成为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文化消失化,部分文化缺少传承、记录或保护而最终消失。以春节为代表的节日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再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发展其实代表着我们的一种文化选择。
去年,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法定化,为节日文化创新以适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提供了机会。事实上,传统节日赖以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只有赋予传统节日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内涵,传统节日才能重塑自我。
最近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报告,报告第一次提出实现文化生活的现代化是提高我们文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环节。所谓文化生活,是指与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保存和文化参与相关的日常生活,衡量文化生活现代化的指标包括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指标。
近年来,在文化生产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如互联网、宽带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城市公园比例、图书馆藏书比例,都缩小到10倍以内,而电视普及率和世界文化遗产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更小。
然而与这些文化硬件的迅速提高相比,我们的文化消费却一直是软肋。根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是37美元,而发达国家则达到了2242美元,是我们的60多倍;在中国,一年中100人里只有9人次参观博物馆,而发达国家是66人次,是我们的7倍多;我国的人均信息支出是90美元,发达国家是2740美元,是我国的27倍……通过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我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梁漱溟先生曾经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其中既包括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也包括社会生活方面,如我们与周围的人的关系,小到家族、朋友,大到社会、国家、世界,所有的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还包括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在这个意义上,如何生活、如何过节其实一直都与文化有关,与现代化有关,而推动文化的现代化,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