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敏:农村大学生减半莫让教育出现城乡断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4日07:19   珠江晚报

  作者:陈敏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月初,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这是文中的一句话。(见1月23日《广州日报》)

  温总理常想的这件事情,其实是有充分的数据证明的。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我很庆幸,我是80年代初期上的大学。尽管那时候我们国家经济状况远不如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远比现在差,可是,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却能够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读完大学,并且很顺利地有了工作,成为一名城里人。正像那句很著名的话说的那样——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有机会和一名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是的,那时候,"读书考大学、当兵提干部、招工当工人、民教转正式 "——改变命运的途径和阶层流动的渠道刚刚开启,社会充满着一种勃勃的生气。有多少农民的孩子得以跳出"龙门",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和栋梁!

  然而好景不长。当教育产业化之后,当各个大学数着钞票拼命扩招之后,国家把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的重任统统压在了老百姓身上,"一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花费",这是两年前在教育部主办的"高校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专家们提出的。如今,情形可有任何改变吗?没有!情形依然,甚至每况愈下,愈演愈烈。

  我得老实承认,要在现在,我即便考上了重点大学,也只能像现在许多的农村孩子那样,望而兴叹,以我的家境,是注定上不起大学的,我想,我要是不幸晚生几年,也最终摆脱不了成为一名进城务工的外来工的命运。而长此以往,只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上不起学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农民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好不容易供养一个大学生,最终却找不到工作。这就加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而这必然要影响到农村的高中教育。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总是把教育当包袱?资料显示,2003-2007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6%,远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更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其中,发达国家为5.3%,发展中国家为4%。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中国1996年这一比重达到17.84%,2006年下降为11.82%,也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的15%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

  而在这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入中,对于农村的投入尤其可怜。有专家指出,把多年来给广州一所省重点高中和一所县城高中的投入平均分摊到每个学生头上,"你就会发现可能是数十万元和几千元的对比"。

  看来,国家是到了必须认真思考教育体制改革的时候了。教育事关国民素质的高低,政府必须肩负起自己的神圣职责,再也不能将教育产业化了,再也不能把教育当包袱甩给老百姓了。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农村 大学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