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书之:征遗产税来拉动内需有点不靠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9日02:35  扬子晚报

  作者:毕书之

  《证券日报》2月7日推出“如何拉动中国式内需”专题,建议为了刺激中国式内需,立刻开征遗产税。文章说,中国人自古有储蓄习惯,但这将令国内商品市场永远不能够扩大;而大量遗产都留给后代,造成很大的社会竞争不公平,有钱人的后代长期垄断大量的社会资源,而穷人的孩子则仍处在金字塔的低端,所以应该尽早开征遗产税(2月7日《羊城晚报》)。

  从长远角度,通过遗产税调节社会资源未尝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毕竟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和地区。围绕现在能否开征遗产税,国内也有过多次争论,反对者声音非常“强悍”:财富持有者信息不透明,财产登记制度和收入监控体系仍是空白,难以对富人群体的财产进行有效核算和监控。此外,民营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遗产继承人还是“潜在的”,开征遗产税国家近期也不会增加太多收入,反而会对民营经济造成冲击,引发资金外流。有民调机构调查显示,合计有70.5%的人反对现在开征遗产税。

  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的时代里,这个话题会被重新提起呢?尤其重提建议的着眼点,是“拉动内需”呢?窃以为,怎样做相关准备酝酿开征遗产税或许可以讨论,但将开征遗产税和“拉动内需”挂钩,就有点不靠谱儿了,这样的方子恐怕连暂时性的效果都起不到,只会为金融寒冬增添乱局。

  能看出来,建议者的指向实际上是忧虑金融创新活动不足,无法盘活民间资金,所以希望通过征收税款,用来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建立全民社会养老制度等,从而释放民间消费能力。绕的圈子好像有点大了,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重要也引人深思:金融危机时代,怎样加强金融创新活动。金融危机时代大搞金融活动?这不是疯话,而是蕴含大智慧。按照一般性的思路,金融危机时代为了自身的安全,金融机构们尤其要收好钱袋子,不搞大动,但这种退守的思路未必总是正确而保险的。

  中国政府现在应对危机的模式,思路比较清楚:即以公共投资为主体,附带拉动内需。尤其在西方需求短期难有起色的情况下,我们努力的重中之重应当是扩大内需,建立消费型社会。所以才会搞家电下乡,才会汽车下乡,以补贴刺激消费。中国民间有没有钱?有!央行1月13日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73%。这些年来,中国民众的储蓄率始终徘徊在2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4%的储蓄率,爱储蓄甚至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储蓄作为“美德”的背后,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严重缺失——中国缺失一个消费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社会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等,基础信贷也很不发达。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曾将中美做过对比,认为美国的市场活力更多是以一套相对完备的金融服务为基础的。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险等为所有家庭构建了一个安全网,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而教育、住房、汽车等信贷与金融证券的完备,将一生中不同年龄段的收入进行了很好的配置,所以市场活力很强(监管不当引发危机是另一话题)。

  这是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形的力量。比较而言,中国正是由于在这些领域的步子太慢了,老百姓担忧住房、上学、生病,要不停地攒钱,怎么刺激也不敢敞开钱袋子。零点集团去年底调查显示,54.5%的受访城市居民表示,2009年将会选择“多储蓄、少消费和投资”的理财方式,只有19.1%会考虑增加个人消费。这与经济增长的需要恰好背道而驰。

  现在看来,中国虽然意识到投入问题,但很显然大多数投入还是流向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方面,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太大动作。返乡农民工靠什么创业?河北省工商局2月5日宣布,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注册资金最低一元人民币即可办理营业执照,而且无需审验注册资金。问题是,这种创业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广大农民的消费怎么减少后顾之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步子太慢,教育信贷又迟迟遭遇阻碍,光是靠家电补贴、购车补贴,大家就敢掏钱了?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日前撰文所说,需要体制性政策改革以激励民间创业、投资和工作意愿,否则,就如修了路却没有人和车在上面跑,不可能刺激经济增长。

  所以,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创新,是化解金融危机下内需不足的有效途径。只要制度和金融创新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就不用担心缺乏内在增长的动力。这是蕴含智慧的加减法。

  当然,迎难而上不等于放弃监管,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陕西 毕书之)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遗产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