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森林:政府免费培训农民工为何不领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08:3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张森林

  宁波市一位从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工作人员诉苦:当前农民工对培训形成了个怪现象:要交钱的绝对不参加;即使政府资助,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干脆不来,“即使跑破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子,有时候农民兄弟并不领情”。这种现象不是甬城独有,已是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2月9日《中国青年报》)

  培训农民工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收入,也事关国家的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日益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然而尽管从道理上说,政府掏钱给农民工培训是件造福于民的好事,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和农民工大范围失业返乡的形势下,帮助农民工抓紧时间“充电”,进一步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理应广受欢迎,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即使政府工作人员“跑破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子”,农民兄弟依然不领情,原因究竟在哪?笔者以为,根子恐怕不是农民工缺少提高素质的意愿,而是培训本身存在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大都由县、乡一级政府承担,由于受到培训理念和教学方式落后、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培训”最后往往成了“空对空”,表面上虽然搞得“轰轰烈烈”,每年培训了多少多少农民工,可实际上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实效性,甚至让农民工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这与其说是为了帮助农民工提高素质,还不如说是相关政府机构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为了“培训”而“培训”。如此一来,怎能赢得农民工的青睐呢?

  其实,解决农民工“厌学”问题很简单,就是要做到两个字———“实惠”!一是要增强培训效果,不能“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培训机构应站在农民工的立场看待问题,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正是所用的、所求的,确实“学有所获”;二是尽量减轻农民工的培训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培训本身,还应包括“隐性”成本。农民工大都是家庭创收的主力,一天不挣钱就意味着一天没收入,所以是否参加培训对于本就缺钱的他们来说,无疑需要慎重掂量,这也是政府应该考虑的。

  好事要办好,培训的实惠就应该让农民工看得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既要改善办学环境,充实师资力量,也要提高农民工的培训“待遇”,适当降低农民工培训的隐性成本;需要培训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既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也要整合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基地、相关企业等社会资源,将“培训”与农民工创收和就业结合起来,使其不仅成为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一种有效手段,还要让农民工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甚至成为重新就业的一个“渠道”!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农民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