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童大焕:抗旱成本中的民生小账令人心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10:40  东方早报

  作者:童大焕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十多个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据粗略统计,重灾区河南旱区的小麦灌溉若达效果,仅灌溉所需的电费和柴油费就要耗资约30亿元,而2008年河南省的财政收入为1009.1亿元。针对有人认为抗旱成本投入过大、“抗旱不值”、“抗旱赔钱”等观点,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汴通表示:“抗旱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大局,不能仅算经济账。”“粮食产量的大起大落,将使我国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2月11日《东方早报》)

  

  记者也作了一个估算,认为巨资抗旱“划得来”:假如我国小麦的市场均价为1元/斤,也就是每吨小麦约需2000元,据此推测,30亿元将可购买150万吨(30亿斤)小麦。河南省近年来冬小麦年产量约为2500万吨,若不抗旱或者抗旱措施不力,再假设因此导致小麦减产10%,即减产250万吨,其价值也远大于30亿元(抗旱成本)。

  官员和记者这笔账算得好。然而这仅是国计民生中有关“国计”方面的大账,具体到粮农,还有自己的“民生小账”。现实生活中,不论是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还是抗旱的人力物力投入,基本上都要依赖于粮农自己。尽管抗旱的经济和物力、技术投入,各级政府可以承担一些,但人力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投入,粮农却只能靠自己。

  因此,最终的抗旱成果,乃至于平时对农业的投入,并不取决于“国计大账”怎么算,而取决于农民本身怎么算他们自己的“民生小账”。他们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投入产出进行取舍,各级干部也没有权力和能力强迫农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恰恰是农民自己的“民生小账”,正在逐步使农民远离农业、远离抗旱。《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了一位叫时玉永的河南新郑农民,他坦言,按照目前他们家平均每人1.2亩的耕地水平,家里一年种的小麦产粮就足够三年吃的,但“每亩地的种粮收入还不如自己一个月的打工收入(2000元左右)”。河南省社科院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吴海峰依据自己的调研结果认为,每亩地种一年粮食的收入还比不上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种粮的收益比较低,从而“农民浇麦不积极也是正常的”。这样的情况在本次遭遇旱灾的山东、河北、安徽等主要粮食产区普遍存在。

  虽然多位粮食专家认为,本次旱灾对国家粮食安全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农民普遍对种粮、对抗旱的隔膜态度,还是隐隐折射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掉以轻心。国家再好的粮食政策和农业、农村政策,再优秀的农业技术力量,分散(分配)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有的地方会多一些)的农民身上,都会变得无足轻重,对农民的收入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则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就只能“靠天吃饭”。这是格外令人担忧的。

  (作者系《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抗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