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祚来
2月23日至25日,佳士得公司将在巴黎大皇宫举办专场拍卖,拍卖品包括1860年圆明园焚毁时被劫掠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估价高达2亿元人民币。1月17日,由北京律师刘洋发起的“华夏追索抢救保护文物律师团”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要远赴法国进行诉讼,追索两件文物。当这则新闻诉诸公众时,却有民众迅速作出反应,认为拍卖中国流失文物是“打中国人的脸”。(2月11日《新华日报》)
律师团为了自己的职业利益与公共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无可非议,无论是希腊政府向英国博物馆追讨帕提侬神庙文物还是埃及政府向罗马与土耳其方面追索被掠夺的方尖碑,都有前案可循。但我们通过媒体没有发现,在国外这种事件会被上升到国人脸面荣誉的高度加以泛化,并预期唤起人们的民族国家情绪。而这种泛政治化,多擅自代表民众情感,没有任何民意调查数据支持,大而化之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公众情感的一种强加与窃用。
当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直接导致了圆明园被焚烧,这是历史事实,但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却是清政府的腐败与对自己的臣民权力与国际关系的肆意伤害,据有关史料显示,当年英法联军本意要烧毁紫禁城,但考虑到紫禁城是国家办公用地,而圆明园却是皇家私苑,所以通过毁坏圆明园来惩罚清朝廷,造成了文化遗产遭万劫不复的破坏。现在这场诉讼的原告是在香港注册的“爱新觉罗家族宗亲会”会长爱新觉罗·州迪,这从一个侧面承认了圆明园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家私产。这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清王朝动用国力修建私家苑囿,它被推翻后财产必然属于新的国家所有,如果以爱新觉罗家族作为原告,其实就等于承认大清政权仍然具有国家财产的合法继承权。
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不仅仅是英法联军所为,还有各种力量纠集其中。在圆明园大水法不远处有一告示牌,上面介绍说,当年一位挪威驻华使馆官员,动用自己财力收集了相当多的圆明园文物,并将其运送回国,所以他的国家博物馆里就有了相当多的圆明园文物,并有专馆陈列。这样的事例我们是指责这位挪威使馆官员呢,还是称赞他为保护圆明园文物作出了贡献?他的举措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个人爱好或保护文物行为,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对圆明园文物的保护意义巨大,但他却将其运到自己国家,这又对文物所属国构成某种文化权力上的伤害。如何处理这样的案例,仅仅用文物应该回到故土或通过简单的打官司来解决,显然都难以令人心服。
当中国人将收回海外流失文物作为文化国策并拨付巨资之时,我们最担心的是海外文物市场因此而水涨船高,1995年10月15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以1800万元人民币买下北宋张先《十咏图》,成为20世纪以来第一件国家出资收购的文物。圆明园铜牛、猴首像回购,2000年一共花去北京保利集团1593万港元;随后被拍回的铜虎首耗资1544万港元;2007年铜马首的价格飙升至6910万港元,是铜牛首、铜猴首、铜虎首总价的两倍多。如果我们一味地提倡收回国宝,将其升格到国家荣誉与民众面子层面上,做冤大头的,将是国家财政与国民的公共利益。
国际社会应该成立一个由律师与文化历史学者组成的委员会,以立法的形式来处理历史遗留的文物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求解之道。
(作者系北京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