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社论
过期的人事局介绍信、虚假的高校派遣证、无效的某公司户籍申报材料,4名男子合谋,用这样的三份材料,骗过了警方的户籍管理人员,在3年中为91人成功办理了北京市户口。近日,这4名犯罪嫌疑人在海淀法院受审,他们被指控为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
尽管这起案件在“使用涂改的人事局介绍信办理户口”这一行为上被称为“北京首起”,但民众口语中的“买卖户口”案件早已有多宗落判。就在去年10月,朝阳法院还审理了据称为北京最大的一起买卖户口案,涉案人包括来自两家公司的3位人力资源负责人,他们在6年间通过违规办理北京市户口报批表、北京市人事局接收函等国家机关公文,为47人办理了北京户口。而依据相关政策,对弄虚作假非法进京的户口,将注销户口,迁回原籍。
之所以“买卖户口”案频发,其根源首先在于一直高企的北京户籍门槛,以及附加在北京户籍上的种种公共服务待遇及其他福利。其次则在于前些年的入户登记还未能做到有效防范违规的申报行为,再加之并不严密的监管体系,使得一些人有机可乘。这些案件的查处,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警醒那些已经或正在或想要“买卖户口”的人。而另一方面,事实的披露和问责的跟进,也可以推动公安部门和人事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
但对屡屡打击却打而不绝的“买卖户口”,司法的作用总是有限。就连在司法究责上,也并不一帆风顺。付某等人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一案目前还有待法院的裁判,从媒体披露的事实和公诉机关指控的涉案事实看,明显存在不少差距。如付某等人在3年时间里先后为91人办理了北京市户口。但这91人中已有近40人先后将户口迁走,无法联系上,因而缺乏足够的证据。剩余的涉案人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明确表示“自己办户口没有花钱”,因而还谈不上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
我们也注意到了这宗案件的一个细节,公诉机关仅对查实获利的16起犯罪事实提起了指控。这一事实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关联证据能证实“买卖”行为的存在,能否依法惩处“买卖户口”中的卖方?
本案另一值得反思的地方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然迫在眉睫。以本案中的一位知名“买家”王小帅为例(媒体称王是托人办的,自己并未花钱)。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小帅,在北京已经打拼了20年。作为第六代导演旗手人物的他居然私下里找人“办户口”,而且在办的过程中还要将本科毕业改为研究生学历,且挂在一个他压根都没听说过的公司名下。这是否说明,首都的入户条件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时调整完善。
如我们所知,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个“优才计划”,知名影星如章子怡、汤唯、周迅等都已借助此计划成功“变身”为香港居民。而前日上海浦东也传出允许居住证达到一定条件下转办户籍的信息,城市户籍改革已然有了一些新的气象。作为首善之区,北京能否也推出一套公开且具有公信力的“优才计划”,让这些事实上已经成了北京市民的“北漂族”有一个可预期的入户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