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普沙岭:省际保护主义无异于饮鸩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6日07:16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普沙岭

  经济危机时代,一个幽灵,一个保护主义的幽灵,开始在空中游荡。

  近日,九三学社广东省委集体上交了一份提案,建议适当限制外省劳工。提案称,可以学习香港、新加坡的经验,对省外劳工增加收费;通过适当限制外省劳工,减轻广东人口、财政、治安等方面的负担。与这种“垒门槛”思维如出一辙的是:河南省日前出台意见,要求全省企事业单位公务接待一律使用省内产品;公务用车、药品集中采购、家电下乡等所需产品,只要本省生产的能够满足需要,要优先使用。

  这是“极个别行为”吗?好像不是。据2月5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方案当中,财政项目大多要求优先采购本地产品,支持本地企业。而在刺激民众消费方面,也多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公众购买当地产品。

  一个苗头依稀可见:在经济危机之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与减轻区域性压力,一度被削弱的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大有抬头迹象,正在通过不同形态呈现。

  乍一看,这种“保护思维”不无道理:地方政府当然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就业状况,通过政策约束、扶持也算是“充分对本地人民负责”,怎么不对呢?但仔细想想,这种保护主义思维从来都不会是“独角戏”,它必将在相互的指责、“学习”中被激化,继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它一旦蔓延开来,就会令市场陷入一个相互孤立、割裂的状态。这种割裂表面看是强化了各自推动经济的能力,但它将阻碍全国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减缓产业升级,甚至会让本该被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企业借此被“保护”下来,其结果必然是:大大弱化了发展的能力。

  过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常常归功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但开放不仅是对外的,也有“对内的开放”。全国性的市场逐步建立,劳动力流动、市场资源配置等都极大拓展了空间,令中国经济成为一湾流动的活水———也令中国保持了长期而旺盛的生命力。而一旦允许各地的省际保护思维萌动,产品、设备、技术因为壁垒而分隔起来,经济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将令中国经济所积累起来的市场力量大大弱化,甚至荡然无存。这是一种典型的饮鸩止渴,必将在狭隘中“自寻短见”。

  放眼国际,国家间的保护主义的确有抬头之势:美国人在经济刺激计划搞出“购买美国货”的附加条款、印度政府为了保护玩具产业禁止进口中国玩具、一些欧洲国家推出针对本国汽车厂家的救助计划……“外向”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内敛”。对此,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保护主义救不了经济危机,这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

  如果说大家对国家间的保护主义还缺乏良策,只能靠耐心对话寻求共识,那么,一个国家内部的保护主义,就需要有快刀斩乱麻的魄力来约束、击碎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为了地方性的自私政绩,将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人为割裂,将扭曲科学和协调发展的路径,损害很多人的利益。更何况,限制外省劳工、干预市场准入、阻碍投资与商品的流动,本身就有违法的嫌疑。

  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才更有活力。中国经济要想科学、持续增长,就必须清算这种狭隘的保护主义思维。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保护主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