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雁
2月20日,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将到访北京,中国与奥巴马政府的高级别会面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对于熟悉中美关系的人来说,这是个浓墨重彩的日子。1972年的2月21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并最终签署了指导中美两国停止隔阂、展开对话的《中美联合公报》。37年后的2月,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与美国并列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发生在全球气候加速变暖和金融海啸的双重困境下的这次访问,被寄予开启两个国家之间绿色合作、携手共建气候领导力的深远期望。
对两个国家而言,2009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新年伊始,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气候异常肆虐全球。中国北方上亿亩农田受旱,多个省市拉响了抗旱红色警报,北京的无雨天数突破了30年以来的纪录。美国部分地区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冰雪灾害。频繁发生的灾害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提醒人们必须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升温。
好消息是,在投资放缓的大背景下,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且有益于能源安全的积极变化还在发生。以可再生行业为例, 2008年中美两国是风力发电行业的全球增长热点,美国首次成为全球风电装机最大的国家,而中国则是连续第四年风电装机翻番,总量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德国与西班牙。
金融危机的阴影也没有影响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信心。相反,新能源被认为是增加就业、应对挑战的良方之一,而金融危机则提供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今年1月,中国宣布未来将加大千万瓦级别风电基地的建设。同时,政府正在考虑将2020年的风电发展目标从3000万千瓦提升到1亿千瓦。在大洋彼岸,刚刚入主白宫的奥巴马强调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部分,计划用3年促使美国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并提高四分之三联邦政府建筑及200万家庭的能效。另外,这一领域的革新将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2月初,美国能源部宣布今年将投入350亿~40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发展。
在艰巨、复杂的挑战面前,相隔太平洋的两个大国看到了同样的机会——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在这两个领域两国合作的潜力巨大。在未来几个月里,如果中美两国可以证明加大绿色投资、推动可持续能源革命的双重疗效,对于在金融风暴漩涡中开始降低减排期望的其他国家也将会是强有力的榜样。
无论之于环境还是发展,2009年都将是人类历史上值得记取的一年。全球急盼中美两国展现出领导力,促成哥本哈根气候协议。在刚刚结束的欧洲之行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气候变暖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也难以单独应对,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新一届美国政府也就推动气候谈判作出了积极表态。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只有不足300天,中美两国领导人展现出足够强烈的政治意愿和灵活性、加强对话达成开展气候行动合作的共识,对于打破目前各国缺乏前进动力的疲软局面将产生决定性的推动力。
希拉里的中国之旅将是开启这一重要对话的重要里程碑。接下来,借助两国首脑互访、4月份的20国会议上的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会晤、7月份的八国峰会、9月份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以及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机会,气候与能源的讨论还会一站一站地持续下去,不断夯实两国的气候领袖地位。而这一旅程的顶点,将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奥巴马总统亲自出席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见证这一人类保护地球气候的历史性协议的诞生。
(作者为绿色和平组织中国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