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记:十差干部评定如何克服问责风暴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7日08:34  重庆时报

  作者:李记

  十名中层干部被评定为“最差”,在当地媒体上点名通报。新春伊始,山东省济宁市2008年“十差干部”的姓名在这个城市广为流传。沸沸扬扬的议论中,有对这一转变干部作风措施的肯定,也有对评定标准是否科学的质疑。(2月16日新华社)

  当地官员说,在听到“十差干部”名单时,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震惊和震撼,纷纷惊呼“狼来了”。说到“十差干部”评定的积极意义,也正是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轰动效应。除此之外,要说其他方面的积极意义,恐怕都很牵强。

  事实上,“十差干部”评定引来的更多的还是质疑。比如有人质疑此次评定是打“死老虎”——“十差干部”全部已经受到法律制裁和纪律处分;还有人认为,真想“动真格”,为什么不从在任的干部中让百姓评“十差”?比如有人质疑评定标准和程序——此次评选是由当地优化办和作风办筛选“提名”,经过初评大会投票、当地市委常委会研究,最终确定。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两办”自说自话制定评选标准和程序科学性几何?评选结果权威性几许?

  诸如此类的“选谁?由谁来选?怎么选?”的争议和追问,注定为此次“十差干部”的评定打上了负面暗影。这样的疑问之所以会层出不穷,一方面说明当地第一次评定“十差干部”标准、程序设计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我们最大的担心是,作为旨在转变干部作风的“十差干部”评定,很可能不过是问责风暴的新形式显现。如何使“十差干部”评定走出问责风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的周期律弊端,才是主导“十差干部”评定的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由报道可知,针对转变干部作风,进行暗访、实时监督的是济宁市优化办、作风办两个机构。检视之下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某某办”,之前我们见到了太多。纵观这些花样繁多的“某某办”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成立之初确实刮起了不同形式的问责风暴,有些风暴也的确起到了一定预期效用。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由这些“某某办”刮起的问责风暴,多半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更难以用制度积累的形式保存和发扬。

  综合来看,要想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完善和落实当前干部监督管理各项制度,应该被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同时,若想让“十差干部”评定,走出问责风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的周期律弊端,成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利器,就必须解决好“选谁?由谁来选?怎么选?”等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无疑是如何实施开门监督的问题。据悉,当地目前正在计划实施市民监察团进机关,拟进一步扩大社会知情面和参与度。延伸看来,若想让“十差干部”评定不至落下作秀的嫌疑,做好开门监督工作,才是关键——这也是“十差干部”评定能够克服问责风暴周期律弊端的唯一出路。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