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达三:季羡林国学谈话并非推翻五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4:56  深圳商报

  作者:王达三

  近日,有评论家称“季四点”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主张彻底推翻掉了”。笔者以为,这样的提法对季羡老有些误会和不公。因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而五四运动的精神是“爱国”。季羡老对这些问题不曾措置一词,根本谈不上什么彻底推翻掉——否则就真成了有人说的“季羡老,老糊涂了”!

  一提起“五四”,很多人想起的往往是1919年的学生运动。但按美国著名华裔史家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史》书中的观点,广义的“五四”上迄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下止1927年的北伐。

  “五四”在文化路向上走了极端,采用“今天”或“西方”的文化来批判和颠覆“古代”或“中国”的文化。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而主张“拼命往西走”(胡适),因此要“打倒孔家店”(吴虞)、“不读中国书”(吴稚晖),结果是几乎要了中国文化的命。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沉沦没落、岌岌可危。所谓的“国学热”更像“狗皮膏药”,根本不是什么“一阳来复”!近代以来国人勇猛实行“文化自宫”,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五四”期间,文言文、繁体字、传统经典等是中国文化厄运中的重灾区。诸如废止文言文改行白话文、废止繁体字改行简体字甚至把汉字拼音化乃至拉丁文化的主张层出不穷,遑论人人喊打的“读经”了。季羡老1915年才5岁,1927年也只有17岁,当时未必亲身经历或深刻体会这些事件,但以其百岁国学大师的身份和感悟,绝对有资格对上述文化举措置喙评论的。

  因为抛弃或淡漠了文言文、繁体字和经典,中国文化处于断裂状态是个不争的事实——“五四”是这种断裂的分水岭。就拿汉字来说吧,繁体字代表的是“大传统”,即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正统;简体字代表的是“小传统”,即不到百年的传统,是“反传统”的“传统”。大小正反之间,汉字不正处于“断裂”状态吗?同样,文言文、传统经典乃至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中国文化不正处于“两橛”状态吗?

  然而,正如季羡老虽然提倡繁体字、娃娃读经等,却没有主张完全回到过去的传统一样,我们要解决中国文化“断裂”或“两橛”的不正常状态,既要“大传统”,也不能抛弃“小传统”——传统再小,也不能断然否定。怎么办呢?再以汉字为例,解决之道就是认定中国的汉字即国字有两种,一种是繁体字,一种是简体字,二者都重要,都要爱护。民众各随其变,最好是能做到“识繁用简”。同样,要多读文言文和经典,最好做到“读文写白”,这就是我主张的“双轨制”。

  上述说法当然不是否定“五四”,而是说“五四”在吸收西方文化时革了中国文化自己的命,所以无法以我为主、坦然面对、从容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丧失了创造中西合璧的中国文化的机会,百余年后不得不走“国学复兴”的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事实上,如今我们仍然走不出西方文化的阴影,却常常“入主出奴”,动辄妖魔化中国文化而乌托邦化西方文化,仿佛孔子和老子欠了我们许多还不完的债,而我们又欠了苏格拉底或耶稣许多还不完的债。

  不难看出,“季四点”于今之际可谓振聋发聩的“狮子吼”,足以惊醒数典忘祖的中国人。现在,季羡老已经学问大成,其故居被当地政府保护起来,温总理百忙之中也曾探望过他,足见人们对他的尊敬。但是,仅仅尊敬其人是不够的,最紧要的是重视其思想观点。“季四点”的旨趣确乎在于尊重和回归传统,可谓是对“反传统”的“五四”的一个反思——有时候,反思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纪念!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季羡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