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智新:希拉里是来说教还是来倾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1日08:36   上海商报

  作者:张智新

  在亚洲开展其外交访问处子秀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已结束日本、印尼和韩国的紧凑行程,抵达此行最后也是最受关注的一站——中国

  对美国而言,希拉里的亚洲之行,和此前副总统拜登的慕尼黑之行、中东特使米切尔的中东之行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特使霍尔布鲁克的南亚穿梭行一起,意味着奥巴马当局外交团队的粉墨登场和外交理念的全面问世,也意味着其全球外交布局的全面铺开。对中国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希拉里给日韩带去了确证并巩固盟友关系的决心,给印尼带去了奥巴马的怀旧温情,特别是对穆斯林世界和东盟的示好姿态,那么,她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呢?

  汇率压力?先不说这个议题首先是财长盖特纳的还是希拉里的,就算她有权力也有兴趣谈,合时宜吗?且不说盖特纳上任前的“中国操纵汇率论”遭到中国火力强劲地反击,连美国学者如斯坦福大学国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迈克尔·佩蒂斯等,日前都先后在《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知名媒体上撰文支持中国稳定汇率的做法,刚刚召开的G7财长会议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更是引人瞩目地舒缓语调,希拉里首次访华还重弹这个布什时代的老调,岂不是自找没趣?有效果吗?

  人权问题?这是中美之间比布什时代更老的“口水”话题。虽然多数到过中国的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的人权事业要是全指望美国的压力,何曾有今天的成就?尽管如此,美国国内自然总少不了爱好这一口的狂热者,而且他们总能及时在白宫大员们耳边发声。毕竟,这是美国自认为握有的对华道德制高点。这不,就在希拉里即将抵华前,华盛顿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有三位干将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撰文,呼吁其对华施压人权压力。如果说,出于外交策略和国内政治之需,希拉里谈谈人权问题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上纲上线甚至喧宾夺主,恐怕仍然是自讨没趣。从目前形势看,应该没这个可能。

  一句话,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徒伤和气。其实,对于希拉里的首次访华,如果要宣示其既继承前任的正面遗产,又试图展现其有所变革有所超越的积极姿态,最好还是将汇率、人权等诸多不合时宜也徒劳无功的议题放一放,施压这一老式板斧也应少耍甚至不耍为妙。

  在议题上,倒是《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建议比较中肯,探讨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气候变暖这两个重大话题,既能代表两国关系的当务之急和长远挑战,又能展示奥巴马在选战中宣扬的所谓“可信的变革”,当然,也更能将希拉里自己鼓吹的所谓“巧实力”(smart power)理念付诸实践。至于朝核问题、台湾问题、能源问题等,虽然不那么新鲜夺目,但也是可以并且应该谈的。

  不过,更为重要的不仅是谈什么——中美之间无论是在紧急议题还是在长远议题上其实分歧并不严重,关键是怎么谈。希拉里应该清楚,中国既不欢迎也不惧怕美式大棒,当然也不指望得到美式胡萝卜,要的是美国对华的理解和耐心。

  希拉里、奥巴马和美国应该理解,中国既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受益者,也是其受害者,早已并将继续为进行经济战略性调整而不懈努力;中国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早就有切肤之痛,已经并将继续通过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以及节能降耗减排、发展新能源等措施予以变革;中国在人权保护和发展事业上也早已由被动自发而转为主动自觉了……

  希拉里、奥巴马和美国对华更应有足够的耐心,中国无论是刺激经济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减少经济上出口依赖的努力,还是节能减排推广发展新能源以应对国内环境压力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行动,抑或是诸多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的经济社会政策,落实措施和取得成效都需要充分的时间,无法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希拉里行前说:“美国愿意倾听,……它注重别人在说什么。”她的首次中国之行,会带来中国需要的理解和耐心吗?(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希拉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