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锡锌:躲猫猫调查体现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1日13:32   CCTV《新闻1+1》

  CCTV《新闻1+1》栏目2月20日播出《公开不能“躲猫猫”》,以下为节目实录:

  看守所内玩躲猫猫撞墙致死,躲猫猫成网络流行语,为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当地政府邀请网友参与调查。调查团能否揭开事件真相?从“俯卧撑”到“躲猫猫”折射出怎样的执政进步?这个事件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新闻1+1》正在解析。

  演播室主持人(王跃军):

  您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1+1》。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捉迷藏的游戏,捉迷藏在北方往往是叫做藏猫猫,在南方通常是称之为躲猫猫。最近“躲猫猫”这个词在网络上流行开来,主要原因就是云南一个青年死在了看守所,而公安的解释是这名青年是和室友在放风的时候,玩躲猫猫这个游戏,一头撞到墙上撞死的。对于警方的这个解释,网民提出了广泛的质疑。随后这个事件又再起波澜,云南方面有关部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团,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而且这个调查团的成员很多都是普通的网民,普通网民要参与到对警方事件的调查可以说是件新鲜事,大家也非常地关注,而且说法不一。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王锡锌,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王教授您好。

  王锡锌(特邀观察员):

  你好。

  主持人:

  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警方解释这个青年在看守所是玩躲猫猫游戏撞死的,大家关注了。

  随后大家更为关注就是对这一事件的调查让普通网民参与进来,怎么看待一浪高过一浪的这种关注?

  王锡锌:

  正如您刚才说到的,躲猫猫本来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娱乐性很强的,主要由儿童来参与的游戏,现在居然有一个成年人,居然在看守所里面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还躲出了人命,警方这样的解释当然会引起一些质疑。面对这样的质疑,我觉得政府应该是坦然面对,不要对真相躲猫猫,不要对民众躲猫猫,正如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云南省委做出的这种反应也好,他们敢于去面对真相,不与民众躲猫猫,我相信真相就不会躲多久。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躲猫猫”的事件以及相关调查的情况。

  (播放短片)

  解说:

  王英武,平安保险寿险推销员。李宁,昆明扬帆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吉布,昆明信息港编辑。

  这些人年龄不同,职业各异,但如今,他们却因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的身份是“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委员。

  今天上午,“躲猫猫”调查团到达事发地——晋宁县公安局后,向警方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要求看守所警方还原事件经过。第二,察看当天的监控录像。第三,与目击者对话。

  下午两点五十分,调查委员会在晋宁县召开情况通报会,向媒体通报了在看守所的所见所闻,并接受了记者的提问。

  漫画是轻松诙谐的,但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笑声中,“躲猫猫”背后搭载的却是一个生命的悲剧。

  1月30号,24岁的云南玉溪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2月8号受伤住院,4天后被医院宣告,因“重度颅脑损伤”不治身亡。

  对于死因,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乔明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上墙壁而导致的。晋宁警方的表态顿时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继而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不少人认为玩躲猫猫致死的说法太站不住脚,更有网友调侃到,“珍爱生命,不躲猫猫”。

  就在“躲猫猫”一词迅速蹿红于网络,而相关部门并未立即做出回应的情况下,昨天下午两点,云南的一些QQ群上突然出现了一则落款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公告,公告中写到,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省委宣传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委员会,于2月20号上午前往昆明市晋宁县具体事发地,对“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进行调查。现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

  随即,这份来自官方,征集网民参与“躲猫猫”事件真相调查的公告被迅速传播,各大网站、QQ群等新媒体也以最快的速度复制粘贴着这份公告。

  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界的报名电话异常踊跃,从下午两点到八点六个小时的时间里,共有500多人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了报名。云南省委宣传部从报名人员中随机进行了选择,组成了“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

  同时,宣布网友调查会不断在网上进行实时播报,报道事情进展。

  对于此次公开征集网民参与调查,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次,以后对于涉及云南省形象以及政府有关的新闻事件,如果需要的话,依然会考虑采用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用他们的话来说,窗户打开了就不准备关上,更不准备关死。

  主持人:

  王教授,从刚才这个短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应该说大家对这个事件现在更为关注的是后面这一点,就是组织网民参与到调查当中来。而且在这个调查团当中,主任、副主任也是由网民来担任的,怎么来看待这样的一种安排?

  王锡锌: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与民意的一个良性互动的标本。

  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民意表达的途径虽然很多,但是网络是最便捷的、最畅通的,网络的民意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反映了民意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时候,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时地、主动地来回应网民的这样一种表达,回应他们的质疑,并且主动邀请他们来参与这样一个调查团,并且由他们出任主任、副主任,我觉得体现了一种很强的参与性,体现了对网络民意的尊重。

  主持人:

  这是我们在这儿分析,对于这一次调查团的组织者来说,他们当时的初衷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连线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伍部长您好。

  伍皓(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你好。

  主持人:

  伍部长,对于咱们组织这样的一个调查团,让普通的网民参与进来,应该说大家的议论声还是比较多的,有的说它是一种进步,是开先河之举。但是我们也听到,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觉得这可能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甚至是招摇过市。比如说现在有检察院,有人大,而且有媒体,都可以通过一些合法而且专业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我们为什么要组织网民来参与调查?

  伍皓:

  我们当时考虑的初衷,以为这是一个已经演变成一个舆论事件,“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称为今年的第一个网络热词,我觉得我们必须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关切,回应网民的关注。

  我们云南省今年提出打造阳光政府,在省“两会”期间推出了打造阳光政府的四项制度,我们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田欣同志也是一贯要求,我们对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来发布消息。所以我们觉得虽然政法专门机关对这个事情也在进行司法调查,但我们网民参与的真相调查委员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根据社会关切来举行,它跟整个司法调查,大家觉得可能更多的因为我们代替了司法调查,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

  伍部长,从知情权的角度来讲,从“征宪”的角度来讲,作为看守所里来讲,应该是有监控录像的,公布了监控录像就可以,大家可以看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何必要组织一个调查团呢?这样给人感觉不是一种作秀的感觉吗?

  伍皓:

  它这个有一点特殊性,因为这个事件发生是在天井,看守所的这些人犯他们是出来放风的时候发生的这个事情,在天井,据我们了解,在天井是没有监控录像的。

  主持人:

  从网友到实地进行调查的情况来看,他们会调查什么呢?他们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我们怎么能满足这种调查呢?

  伍皓:

  我们通过跟政法机关、公安部门的协调,我们今天整个由网民和社会公众组成的调查团进到看守所,近距离的到了监舍,能够看到当时整个场景。

  主持人:

  你们会不会有一种担心?比如普通网民到看守所里可能会看到一些我们工作当中的疏漏,看到一些不良的现象,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反应?

  伍皓:

  这个事情我们通过协调政法机关以后,包括我们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孟苏铁同志,他态度也非常明确,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向网民隐瞒的,即使通过这个调查团,如果能发现我们公安机关在坚守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一些问题,公安机关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把这个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一个契机。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伍部长。

  应该说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大家的焦点集中在网民身上,那么网民到看守所进行调查都看到了些什么?他们对这个调查是怎么看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连线一位到看守所进行调查的网民边民,他的名字叫边民,边民你好。

  边民(网民调查员):

  你好。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今天到看守所调查的时候,都看到了些什么?调查了些什么?

  边民:

  我们进了看守所,按照要求,我们所携带的除了纸笔之外的工具都不能带进去,都交看守所暂存。民警带领我们察看了整个看守所的各个监舍,我们重点观察了被害人李乔明所在的9号监舍,这是第一。

  第二,在看完监舍之后,我们又与民警进行了询问,指名要案发当天值班的民警,然后看守所也把他们轮着一个一个的叫进来,接受我们的询问、质疑。

  主持人:

  应该说在调查的过程当中,我们知道这个团组成人员很多,这种调查你觉得是一种独立性的调查吗?比如是网民独立性的调查?还是说团体在一起?

  边民:

  就我们这些人来讲,因为是临时组合,所以在去的路上,我们上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举行了第一次全体调查委员会的会议,大家集体讨论,民主决议,最后形成共识,拟定了我们今天要调查的范围、主攻方向,包括要提问的问题。

  主持人:

  边民我想最后能够简单地评价一下吗?对于让普通网民对一个警方的事件来进行调查。

  边民:

  我觉得公众有知情权,现在“躲猫猫”这个事情、这个词汇的热传表现了一种网络和公众对警方的解释不信任,由另外的力量来参与,这个也是一个好事。我现在说一句个人的话,我认为这种调查更专业的不是什么网民。

  主持人:

  边民我想还问您一个问题,我们出了这个调查结果了吗?或者这个调查结果什么时候能够对外发布?

  边民:

  我们现在正在赶写详细的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就是把我们今天集体的所有委员所看到、听到的全部不加隐瞒,不加评论,如实地把它写出来,然后发布出来,这个很快了,应该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完了,有好多签字。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边民,我们也等待你们调查报告结果的出炉。

  王教授,这个事件我们看到叫“躲猫猫”事件,不能不让人想到去年的“周老虎”事件,“周老虎”事件发生之后,我们看到实际上上级部门并没有非常及时地参与到这个事件当中来,但是这个“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后,云南省很快就对地方的这种做法,组织了这样一个调查团,怎么看待这种迅捷性的变化?

  王锡锌:

  我觉得从去年的“虎”到今年的“猫”,应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这个进步表现在第一个方面我们看到,官方的反应非常迅速,第二是主动正面的回应,第三,它是让网民和社会人士来参与,来提升调查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以提升它的公信力。所以这三个方面,我觉得构成了一个官民在知情权问题上的良性互动的标本。

  当然从刚才网民所提到的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这里到底我们是在调查事件的真相还是舆论事件的真相,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网民刚才还提到一点,我觉得也值得我们考虑。就是在网民这样一种非专业化的参与和司法机关的专业化参与之间依然需要有一个对接。

  主持人:

  应该说这次躲猫猫事件让大家有这样一个感受,“躲猫猫”这个词迅速蹿红了,但这种现象应该说给大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片子,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播放短片)

  解说:

  “珍爱生命,不躲猫猫,今天你躲猫猫了没有?”

  当“躲猫猫”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时,有人把这一词语称为2009年第一流行语。

  对于“躲猫猫”一词为什么能流行得如此之快,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警民之间有障碍,事件发生后由于警务公开不够透明,达不到老百姓心中所想的“真相”时,老百姓就会认为,一个人在看守所因为“躲猫猫”而死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因此“躲猫猫”一词才会在网络上成倍“放大”,进而流行起来。

  很显然,类似这样的感受,很多人已经并非第一次经历。去年由瓮安群体性事件所产生的“俯卧撑”这一流行语就是一个鲜活的事例。

  去年6月22号,瓮安女孩李树芬外出玩耍时溺水身亡。在随后的事件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公安厅介绍案情情况描述时说,李树芬的朋友当时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其做到第三个俯卧撑时,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了河。很多人认为这一说法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引擎。然而,面对调查机构的态度,公众存有质疑又无法进一步获得更多信息时,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虐,以表达内心的不满。而这一事件后来发展成为震惊全国的瓮安“6·12”群体性事件。

  就在今天下午结束的“躲猫猫”事件案情说明和介绍会上,云南晋宁警方表示,把整个事情叫做“躲猫猫”是一种误传,或者是大家对于游戏有不同叫法,其实死者李乔明等人玩的是一种叫做“瞎子摸鱼”的游戏,并详细介绍了案发过程,同时回答了调查团成员的提问。

  从“俯卧撑”到“躲猫猫”,再到“瞎子摸鱼”,我们看到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这次官方进行的有益探索正在使案情越来越清晰。

  《中国青年报》的评论中说到,在真相被获知以前,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更倾向于常识,而非警方一面之词的看法。那么该如何澄清“躲猫猫”带来的对警方的质疑呢?彻查真相,并公布于众,除此别无他途。

  就在前两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迎来了一批接受轮训的学员,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425名县级公安局长,公安部党委日前决定,用半年时间分期批举办县级公安局长专题培训班,将全国2895个县市区的3080名公安局长集中培训一遍。

  而在轮训的过程当中,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等五方面内容,也成为了县级公安局长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很显然,伴随着网络显现出来的监督力量和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意识的逐渐加强,警民双方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要想构建警民和谐的良性互动,未来还有许多更加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主持人:

  您注没注意到,里面像“躲猫猫”事件当中说这个流行语,“躲猫猫”、“瞎子摸鱼”等等,说白了,实际上这些都是捉迷藏的一种民间的说法,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网络当中,大家往往不使用这种比较正规的,比较严肃的语言,往往用“躲猫猫”这种带有点儿戏,甚至带有点反讽的这样一种语言,怎么来看待网民所做的这样一种做法?

  王锡锌:

  这样一种调侃或者说带有黑色幽默的这样一种调侃,我想本质上是反映出对于政府在信息释放时那样一种欲速还休,或者是半遮半掩的一种反讽,它其实是对政府在信息释放的时候所释放的信息的公信力的一种质疑。通常来说,如果我对政府所讲的话有一种质疑,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正常的渠道去直接表达,比如说我们就可以直接对警方说,你这个解释可能很难让我们相信,请你给我更具体一点的解释。但是因为表达权应该说在一些情况下还不是很畅通,所以在网络上,我们用这样一种民间性的话语来表达,其实我觉得是一种抵制,是对公信力的一种质疑。

  主持人:

  应该说从云南省委这次的做法来看,我们相信它主观上是积极的,从现在来看,对于民意也好,对于舆论也好,像大禹治水一样,是要疏,不能堵。

  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即便有了相应的发布,比如像瓮安事件,出现了一个“俯卧撑”,比如像“躲猫猫”事件出现了“躲猫猫”这样的流行词,为什么大家对它还不满意?

  王锡锌:

  不满意我想有态度方面的,也有常识方面的。从态度方面来看,中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存在三种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像“周老虎”是比较典型的,我们可以叫做关门,我直接关起门来,不论你网民也好,民众也好怎么说,我都不理你。

  第二种就是我们讲的“躲猫猫”,或者叫捉迷藏,类似于“俯卧撑”,这次的事件中“躲猫猫”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征就是我说一个理由,但这个理由离常识太远,有效信息太少,而给别人的想像空间太大。

  主持人:

  这个让一些网民说,你的这种解释实际上在侮辱我的智商。

  王锡锌:

  的确,因为从常识来讲,它离我们一般的常识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刚才讲的还有一类,第三类,其实还是一种搪塞性的,完全搪塞你,比如说我们天津有一位官员在面对政府信息公开请求的时候说,这事我不能说太细,最近我们也看到中央的一些部门讲到信息公开的时候说不宜公开,这些他好像在回答你,但是又拒绝了你。所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可能让公众觉得相互之间就有隔阂。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方式上,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尽管我告诉你了,但完全背离我们基本的常识,所以会招来质疑。

  主持人:

  虽然从数学角度来讲,小概率事件难以发生,比如在茫茫大海当中,两个核潜艇还能撞到一块。“躲猫猫”这个事件可能还真是由于做游戏导致人的死亡,但是这种解释让人感觉是违反常理的。从下一步,从政府信息公开角度来讲,您觉得在哪些方面应该有所加强?让这种信息更透明?让普通百姓更信任?

  王锡锌:

  小概率的事件的确存在,所以我们并没有说完全排除在事情真相中有那种概率存在,但是当你解释这种小概率事件的时候,你需要更加明确的、具体的信息、证据来支持,而且需要一种真诚的、互动的这样一种态度来交流。比如说我提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你可以回应,你可以质疑,我对你的质疑又必须要进行回应,所以它必须要有不断的这种来回几个回合。

  从政府信息公开长期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不论是瓮安事情中的“俯卧撑”,还是这次事情中的“躲猫猫”,如果不是上级部门,特别是当地的主要首长,甚至党委出面,那么可能这样的事件我们还不知道结局怎么发展,比如说这里面,当地的有关部门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由省委宣传部来启动这样的调查。

  所以从常态来讲,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注重对知情权的充实。比如说我们通过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有质疑,我们有正常的渠道去提出这样的请求。

  主持人:

  就像我们很多事件出现,解决问题需要包青天,而缺乏一种制度化的东西,就说现在让网民参与进来,或者说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怎么能进一步的制度化。

  另外把以前比如说司法机关,包括人大、媒体的这种监督,本身也让它能够正常运转起来。

  王锡锌:

  制度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我刚才讲到了,制度的运行可能仍然存在一些疲软的现象,而这种疲软的核心症结就在于我们虽然有这样一些权利,比如说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刚才那位省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也讲到,但是这些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应该说渠道还是不畅通。

  现在我觉得更重要的,制度要让它运行起来需要动力,核心的动力就是充实民众的这样一些权利。另外,从民众权利为基础引入舆论的监督、社会的参与,可能使整个这样一种制度运行的大环境得到改观。

  主持人:

  从这次“躲猫猫”事件当中看到,普通网民参与到调查当中来,您觉得像这样的事件会常态化吗?会制度化吗?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王锡锌:

  我觉得常态化,如果我们从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比如说刚才云南省委副部长也讲到了,我们的窗户打开以后就不会再关上。我相信从潮流来讲,民众的参与毫无疑问是重要的。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躲猫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