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妮梦舟:中美突破历史定势方能海阔天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08:32  新京报

  作者:妮梦舟

  2月20日晚,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抵达北京,开始访问中国。

  21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克林顿国务卿。在会见时,胡锦涛说,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克林顿国务卿表示,美中关系开启了积极合作的新时代,双方在众多领域和全球性问题上拥有广泛共同利益,美方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在各领域合作。

  实际上,美国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把中国当做一个全球性合作伙伴来看待。这与上世纪90年代前期冷战刚刚结束时非常不同。当年美国著名政治家布热津斯基还把东亚的两个大国日本和中国,分别定义为全球性国家和地区性国家。如今,世界经济早已离不开中国,而美国和中国也已被人们视为世界经济的双引擎。

  在美国发生次贷和金融危机并于去年感染全球后,世界更加在意中美之间的互动。而中美能否像克林顿国务卿所说的那样携起手来,关键在于两国交往能否突破历史定势。这个定势就是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谓霸权守成者与新兴者之间的竞争。在美国处于衰落期的微妙时刻,按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的战争与变革理论,美国对中国的复兴没有理由不加倍警惕,在此过程中不免会有激烈冲突。

  然而,这种理论和思维,不过是过往工业化时代的国际政治历史经验总结,未必适合于解释处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现实。工业化时代大国间在经济形态上基本雷同,没有多少互补性,各国高度重视实物性质的领土、资源和市场(殖民地),因此为瓜分世界和建立势力范围而争论不休。但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世界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尤其是美国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虚拟资本主义化,到现在大部分经济活动已与物质生产无关。西方与后发国家在经济上的区别,日益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同,相互间的互补性增强,竞争性减弱。

  这决定了不能把21世纪的中美关系,简单地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大国竞争关系做类比。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物质产品提供者,中美两国的互利程度,显然不曾为以往那些守成大国与新兴者之间所拥有。这种事实正在为中美两国的许多人所认识。布热津斯基就对他在上世纪90年代的地缘战略理论做出了修订,近年来屡屡强调中美乃是“G2”,即中国是美国全球合作伙伴的“中美国”概念。持这种说法的并非布氏一人,而是应者众多。

  也因如此,美国新政府与中国政府的这一次密切“接触”,双方围绕解决全球金融危机、遏制气候变暖、加强能源与环境合作等具体议题,将如何对话当然值得关注。但在此基础上,又要把视线放得更远。中美交往所应开辟的是世界大格局,要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正在增长的世界构建稳定性。这也是在未来30年里双方更加深入和密切合作的关键。

  □妮梦舟(北京 学者)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希拉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