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舒圣祥
在国内引起轰动的“躲猫猫事件”,经由首开先河的由网民参与调查的“躲猫猫调查”,似乎已经该告一段落了。经晋宁县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调查核实:该事件系在押人员趁民警刚巡视过后擅自进行娱乐游戏时,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无论公众是否愿意相信这样的调查结论,仅就这一个案而言,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在我看来,“躲猫猫”也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看守所在管理上的混乱以及看守所内部“小社会”的黑恶化,可能才是导致李荞明死亡的真正原因。无论如何,邀请网友加入调查备受关注的社会热门事件,云南官方无疑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也让官方处在了非常有利的话语地位。从讥讽之意明显的“躲猫猫”成为网络热词的被动,到瞬间获取社会好评如潮的主动,改变源自政府官员面对舆论质疑的一种善治智慧;与之相对,所谓“封锁舆论”或者“引导舆论”的拙劣,早已尽显无遗。
“躲猫猫调查”背后的善治智慧,本质上就是:以谦卑敬畏的姿态和公开透明的途径,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实际行动坦诚回应公共舆论的质疑。这一做法在理论上其实了无新意,甚至作为一种十足的官腔,经常性地挂一些政府官员嘴巴之上。之所以迟迟不见落实到行动上来,不是因为不能明白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因为权力的傲慢自负或者权力的不自信。
一些权力的傲慢自负早已众人皆知,自不必多言;在云南官方首开先河之后,“看得见的好处”也许会适度改变一些权力的傲慢,可能会有一些权力愿意放下架子来,效仿被事实证明有效的“躲猫猫调查”模式。最值得关注的倒是后者,即权力的不自信。一些人虽然嘴上说“欢迎舆论监督”,可事实上却非常不情愿被监督乃至十分害怕被监督。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自己身子不正当然怕被别人看出影子斜。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看好“让网民参与舆论事件调查成为常态”的舆论呼唤。说到底,“躲猫猫调查”是当地官员出于自身形象考虑主动采取的一种“舆论公关”形式,而既然是官方主动行为,那么在推广的时候就必然会遭遇到“选择性效仿”的问题,即:对我有利的就效仿“躲猫猫调查”,对我不利的就采用封堵与狡辩的老办法,或者造假玩猫腻让“五毛党”扮演普通网友等。
“选择性效仿”的最重要决定标准是:官方在有关舆论事件中是否真正清白。举例而言,有网友将“躲猫猫事件”和“周老虎事件”联系到了一起,并表示乐于见到两者在处理上的巨大区别;可我很担心,即使“周老虎事件”出现在“躲猫猫事件”之后,事情可能还是和现在一样,不会有效仿。原因正在于此。
“躲猫猫调查”好就好在其形式,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因为云南官方特别有勇气,而可能恰恰是建立在官方事先已经确信自己清白的前提之下。如果说“躲猫猫调查”是“形式大于内容”,那等于是指责其在作秀,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想要强调的是,“躲猫猫调查”其实是“形式大于勇气”的。故此,邀请网民参与舆论事件调查,作为一种官方主动行为,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常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