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曹林:不必过度夸大代表委员座位调整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07:21  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虽然距全国两会尚有一周时间,不过舆论早已进入两会时间。媒体不仅关心代表委员说什么,也关心起他们开会时怎么坐的话题。比如,有媒体报道:即将召开的两会酝酿在代表委员座位安排上作改变,每次将有五分之一的代表(或委员)距离主席台最近,最后一次大会最后排的代表将成最前位置的代表。这是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以来首次调整座位,改变了以往有的代表委员多年坐前,有的则一直坐后的情形。(2月24日《重庆晚报》转引香港《大公报》)

  这是一条挺有趣的两会新闻,公布两会座位安排的消息,让公众了解到两会代表委员们开会时怎么坐,起码能消除会议新闻的枯燥性,减少公众在心理上与会场的距离,使他们对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更有亲切感——最大的意义至多如此。可竟有媒体认为,代表委员的座位调整体现了平等参政权。

  我实在看不出“调整座位”与“平等参政”间的逻辑关联,因为无论坐在哪个位置,与参政权益并没什么关系。

  有媒体报道时还特别强调:每次将有五分之一的代表距离主席台最近——也许有人认为“离主席台近些”就代表了一种参政权益。可这种权益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呢?可以很方便地找国家领导人签名?可以拉近与领导人的心理距离?可以找领导人合影?可以更多地上电视镜头?显然,这些诉求都带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以离主席团距离的远近来定位自身的参政权益,纠缠于坐在哪里,这不是一种健康、理性的参政心态。

  真正平等的参政议政,与座位安排并没多大关系,首先应在于,让每个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的公民都有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平等权利。其次是不应有官员代表与平民代表之间的差别,两者应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第三是不应有发达地区代表和贫困地区代表之间的差别,舆论也不能只聚焦于那些发达地区和个别明星代表委员。平等参政的关键,在于表达机会的平等,话语权的平等,行使权利机会的平等,表达受重视程度的平等,而不在于坐哪里、住哪里、吃什么这些层面。

  媒体不必过度夸大“代表委员座位调整”的意义,而应多关注两会政治生活中那些真正体现机会平等进步的环节。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代表委员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