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记:危机当前公开国企腐败窝案意义非比寻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07:21  重庆时报

  作者:李记

  25日,国资委纪委监察局公布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透露,中纪委最近查办了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高管腐败窝案,李荣融称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案,几乎“全军覆没”,但国资委方面并未公布该企业的名称。(2月26日《新京报》)

  从李荣融的讲话中,我们不难得知该起腐败窝案的严重性。前几日,在规范国企高管薪酬时,公众便提出了如何对国企高管进行限权的问题。以此观之,公众的担忧绝非多余。中纪委的剖析报告分析也认为,该企业由于“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监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腐败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最终才出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

  和对该知名国企集团的名称讳莫如深一样,相关方面对该起知名国企腐败窝案细节的介绍,也是一笔带过。在此前类似案件上,碍于企业名誉、商业机密等原因,相关方面三缄其口的做法已被认为是有待商榷,危机当前,相关方面继续用打哑谜的方式,将国企名称、腐败细节一并交给公众去想象,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结合之前的国企腐败案不难发现,公众更关注的是这些腐败案发生的体制机制漏洞。比如,对该起国企腐败窝案而言,公众很容易发出这样的疑问:该国企“一把手”独断专行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是何种原因导致有关部门对该国企高管人员疏于监管?为什么规章制度会形同虚设?如此等等。而公众最大的担忧恐怕是,经济危机当前,在该国企的名称都“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况下,相关方面如何做到“敲山震虎”?更进一步说,在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其他国企发生类似腐败窝案的可能性是否均已被排除?

  从报道可知,公众的这些担忧得到了“验证”。国资委纪委书记贾福兴通报称,此前央企23万多名各级领导人员对持股、投资和兼职取酬情况进行了自查登记,查处相关人员和涉及金额若干。结合现实不难发现,用“自查登记”的方式排查国企各级领导人存在的问题,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结果上看,都显得过于“轻描淡写”——如果“自查登记”有用,那该起腐败窝案又如何会发生?如果说这种“自查登记”也算是亡羊补牢,那些未被发现的腐败高管们,岂不在暗处窃笑不已?我们进一步的追问是,部分国企独占垄断资源还会亏损的原因,是否也和高管们的腐败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因此,我们吁请尽快公开该起知名国企腐败窝案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公众看清真相,更有利于公众在被赋予知情权的同时,对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行使监督权——在制度设计上,也许公众监督的触角,暂时不能具体到国企“一把手”权力运行等层面,但在相关部门更有效监管高管人员、相关规章制度在施行中不至形同虚设方面,公众的监督权还是能适时、准确、全面地发挥效用的。特别是在危机当前,在案件公开后,公众监督一方面能集纳智慧,帮助相关方面更快更准地找到诸环节中制度失灵、监督缺位的症结,为遏制国企高管腐败加上更牢固的安全阀;另一方面,公众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会信心倍增——不仅是对国企健康发展的信心,还有戮力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在“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当前,此举的价值和意义必将更被凸显。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国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