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郭之纯:值得进一步剖析的国企反腐剖析报告

  作者:郭之纯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在讲话中透露,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发生高管腐败窝案,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案,几乎“全军覆没”。根据剖析报告的分析,该企业由于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监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腐败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才出现了如此局面。

  虽然该企业的名称暂时还未被透露,但“知名国有企业集团”的描述已令人触目惊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存在高管集体腐败现象的国有企业并不在少数;该大网络论坛上,该企业被网友们“举一反三”地视作了同类现象的一个标本。

  且不论这种举一反三是否过于激愤,是否夸大了现实的阴暗面,单就李荣融所透露出的这一案件本身,其各个方面便都特别引人深思。虽然案件本身的细节还未披露,但仅是李荣融此次讲话中所透露的“剖析报告”的片言只语,值得深思之处便特别多,有进一步剖析的必要。

  首先,国有企业的一把手为什么能够独断专行?既然企业国有,一把手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按理说是不能为所欲为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罔顾现实,就应该承认独断专行的国有企业一把手确实并不鲜见,而且正如近年来许多报道所披露出的那样,有很多国企还出现了“庄园化”的倾向。

  之所以会如此,与具有实力的国企往往是各级政府眼中的红人有关。由于政府部门的迁就,某些企业一把手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习惯。去年云南孟连的“7.19”事件,便是鲜明的例证之一。

  其次,为什么对国企高管人员会疏于监管,规章制度会形同虚设?除了“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示范效应之外,大约还有一种“投名状效应”。当独断专行的一把手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抱着捞一把的念头,就必然要放松对高管的监督,甚至要拉高管们下水,就如同强盗入伙要纳“投名状”一样。只有当小范围内的人们一起腐败,成为利益共同体,腐败才是相对安全的。所以,在一把手居心叵测的国有企业,往往会形成一种逆淘汰,真正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的员工是当不成高管的。于是也就形成这样一种现象:越是一把手贪婪的国企,高管被集体“染黑”的可能性就越大。

  再次,为什么腐败已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事情仍难败露?显然,这折射出该企业普通员工话语权的不足、监督渠道不畅和监督勇气的缺乏。如同有的民谚所讲,即便企业分配极度不合理,员工权利无保障,腐败趋于明朗化,然而普通员工却对此徒唤奈何,长此以往,许多员工或产生“认命”之惑,致使腐败公然盛行。当然,这也折射出政府职能部门的不够尽职尽责。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国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