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毕诗成:躲猫猫事件究竟改变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09:05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毕诗成

  看起来,“躲猫猫”事件好像正在收尾。昨日,云南公检机关发布了“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果。

  从“躲猫猫撞墙意外死亡”,到“瞎子摸鱼被故意伤害”,再到“狱霸殴打致死”,事情似乎正一步步接近公众“预期”。于是,网络上充满感慨,“早这么实事求是不就什么事儿也没有了吗”、“咱们网民有力量,不然李荞明可真是死不瞑目了”,俨然一幅真相大白之日的狂欢景象。现在就断言我们知道了全部真相,似乎为时尚早。冷静想想,还有不少疑点:其一,为什么一开始要为“狱霸”遮掩,到了舆论滚滚才有“狱霸”现身?其二,看守所作为暂时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场所,怎也容忍“牢头狱霸”?其三,一个看守所监控坏了半年没有修,是否有悖规定与常识?其四,被关押的人何以有兴致玩游戏,是否有大家所说的“利用犯人管犯人(嫌疑人)”背景……我们不想轻易怀疑官方的结论,但冷静的存疑总还是必要的。也希望接下来有更多的信息披露出来,能够更深入地释疑。

  就如当年孙志刚事件一样,任何一个演化成公共事件的个案,其背后都能寻到一些普遍性意义,甚至可以寻到体制性的病灶。在沸沸扬扬、一波三折的“躲猫猫”事件中,我们究竟能总结出怎样的经验与教训?面对一个年轻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面对一个普通游戏所带来的超级杀伤力,“躲猫猫”事件究竟能为我们改变什么?

  “躲猫猫”事件最具开创意义的,似乎是网民开始参与对官方结论的公开调查。据说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只要恪守法律边界,未尝不是落实公民监督权的可行之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网民调查委员会或许形式大于实质。需要认清的是:网络监督不能替代司法调查,网民调查委员会更多起到的是一种舆论压力的作用,让调查者知道,他们已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有人说网络将有助于捍卫正义,这话不错,但说网民调查委员会将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更多安全感,恐怕还不能轻下断语。毕竟,“公民化”之后的网民表现出极大力量,不等于社会现实中每一个公民都不再弱小,否则,李荞明的家属也是公民,为什么他们最初的质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不是每一个扭曲之事都能上升为众目睽睽的“网事”,更多的正义发生于静默的细节之处。

  “躲猫猫”事件最值得期待的现实改变,应该是通过个案来促进看守所管理体制的变革。法律界这些年对此多有讨论,认为看守所应从公安部门剥离,改由司法行政部门独立管理,以此方式实现侦查权与羁押权的分离,从而避免“超期羁押”与“刑讯逼供”的屡屡上演。唯有在制度上垒好边界,才能截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施加“手段”的可能,不管躲猫猫还是瞎子摸鱼,爱咋玩咋玩,公众也不会充满猜想,当事部门也不至于有嘴难说清。希望李荞明能成为第二个孙志刚,以个人悲壮换来制度性的进步。

  一个推进法治的国家,民意的热情再高,舆论的浪花再大,也无法替代健全法治与制度改革的作用。网友调查案件,不可能成为法治社会的常态,如果忽视司法程序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网民调查的力量,还很可能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所以,令舆论亢奋的“躲猫猫”事件,真正能带来的改变是两个层面的:一是如何严格依法吸纳公民对于司法的监督,从而通过充分保障每一个公民监督权来约束权力运行,增加其透明度;二是看守所如何实现管理体制的变革,最大程度保障每一个犯罪嫌疑人的权利。这是更能落地的“改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躲猫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