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司振龙
《总理与网友交流互联网政治渐入佳境》、《总理与网友聊天树公民对话风尚》、《总理网民面对面实情实话传实意》、《总理问计网民传递的信心》、《有感于温总理愿意把在线交流继续下去》、《有感于总理说就业关系人的尊严》……这些是2009年3月1日全国多家媒体新闻评论的通用型标题。不待言,评论的同一新闻事件是:继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与网友在线交流之后,前一天,09年2月的最后一天(28日)15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同一主旋律则是:引吭高歌的“中国互联网政治”。
于此,笔者想起了早在“胡温与网友在线交流”之前2007年南方周末评论主笔笑蜀写下的一篇反思性文章:《“互联网执政”反衬媒体悲哀》(见《先锋评论·调查》07年第9期)。在他看来,由于特殊利益集团的“切割、独霸”,造成了各地“传统媒体的萎缩或者说猥琐状态”,“围追堵截最终把受众都逼到了互联网上,造成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网民群体,造成了世界上最为繁荣的网络舆论”,而“这种背景之下,被逼到互联网上的,决不仅仅是普罗大众,政治高层往往跟普罗大众遭遇同样的命运,遭遇巨大的信息饥饿感和无力感”,是为导致中国“互联网执政”滥觞的缘起。
起初,我对笑蜀的该论断是抱有存疑的。一则在我看来媒体本为“弱势群体”,大可不必分家或称“同室操戈”,当善待网媒“小弟”才好。二则网络舆论虽每每失之于草草,但其轻快、便捷、参与性广与社会成本低等,这些与传统媒体相比堪称优势,当交相互补之才对。然而,在对笑蜀论断报以存疑的同时,在一系列事实面前,我也困惑于自己的想法了。他批评“传统媒体的萎缩或者说猥琐状态”,当时拎出的例子是——“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重庆当地媒体有何品格可言?厦门PX事件中,厦门当地媒体不是干脆与民意背道而驰,而引来滔滔恶评?对济南暴雨和济南爆炸案,济南当地媒体不是迄今仍一直失语?……”在2年过后的今天,对照着“正龙拍虎、“白宫举报人死亡”、“三鹿毒奶粉”、“久耕托市”等轰动全国的区域性公共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充当了不光彩的“沉默者”,但这还只是其一。
与之同时,网络舆论也并没有真正步入预期的“黄金时期”。一方面网媒“畏缩或者说猥琐”起来,其实丝毫不逊于传统媒体,这一点,看看某些知名评论网站上经年累月的“马屁经”即可明了。另一方面在虚假繁荣的背后,以网络为载体的公共舆论几经轮转日渐步入了生存幻灭的境地。内因有之,外因亦有之,最好的例证便是集网络舆论之大成的“人肉搜索”陷入政策左右两难。如何对待“双刃剑”的它,各方看法至今比较暧昧。譬如,3月1日,除上述“总理与网民”评论之外,炙手可热的还有一则消息:全国人大法工委近日表示,“人肉搜索”前一阵社会上曾经对此非常关注,但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概念如何确定,这些都还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故未入罪(3月1日《京华时报》)。我想,跳脱对“人肉搜索”浅表层面是与非、得与失、利与弊的不息争论与争辩,一直以来一个恰为根本的问题却为我们忽略了,即追问“人肉搜索”能多大程度上承受公共舆论之重。有论者称,“以‘人肉搜索’倒逼法治进步”,在笔者看来,这颇似一句笑话。说到底,一个法治健全的公民社会终究是不需要网络“人肉搜索”引领的,是一个常识。
这正好比在政情通畅的情况下,人民有其代表,官方有其一应俱全的职能机构,媒体有其“第三方”言说表述的自由,而决不需要“最高行政长官”不辞辛苦地在线与民众展开交流交心一样,因为二者之间是本无距离的。一个想方设法亲近民众、倾听民声的好总理,自是人民之福,国家之幸,可是在欢呼庆幸之余,我们可曾想过个中会否包含几许心酸与无奈?在此意义上,我不想再说“总理,您辛苦了”,这样说无异于残忍的祈求与召唤,更不想就此再歌颂其“君子之道,嘉德懿行”,多年来温总理“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一切,我们无人不是滴滴看在眼里、涓涓暖在心里。而禁不住,我反而要为“中国互联网政治”心怀一忧——“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语),在一个形态完整、制度有效的民主社会,也终究是不需要网络“政治搜索”护航的,这也是一个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