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评
本报评论员 晓宇
全球金融危机的乌云重压之下,中国经济能否成为这个满怀忧虑的世界的一抹亮色,猜测者与局中人虽立场各有不同,但观察的角度却集中到两会之上,博弈与议论的磁场也不约而同集中到两会之上。
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现场中备受瞩目的中心,局外人与局中人都在关注4万亿元向何处去。4万亿元投资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决定我们,而我们在此时此刻决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对未来最好的把握,亦是两会政治的重要一课。
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介绍,大会提案主要集中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等方面,政协委员们的意见是这4万亿的使用要特别精确合理,要避免重复建设,要有利于国计民生,使我们的公民早日得到实惠,“他们特别提出,4万亿的投入是分期分批的,这种投入的见效按照一般经济规律说,要有一个滞后,那么在滞后期内会不会有其他的更见效的措施。在扩大内需方面,他们认为,扩大内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虽然潜力很大,因为一定要让人民手里有钱才能增加购买力。当然,另一方面,由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有些有钱的人也不太愿意花钱。那如何把内需市场真正扩大,还需要努力”。
政协委员们的此种关注,并不出人意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提案集中于4万亿方面,正是两会成为公民政治生活中重要磁场的表现,也是委员们参政议政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表现。
“强心针”式的4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推出以后,被前所未有地期待,也被前所未有地关注。要求公开者有之,要求监督者有之,在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关注4万亿能否惠及自身时,曾有论者颇为急切地发问:“自去年11月5日各地向发改委递交审批申请以来,哪些项目被批准了,哪些项目开工了,媒体上不见一字半言。空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请问:4万亿到哪了啊?”今年1月7日,上海律师严义明分别向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提交了申请,要求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的信息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进展情况,但得到的回复却并不清晰。财政部1月21日回复:中央预算、决算草案需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查和批准,在批准前不宜对外公开;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3月1日接受采访时表示,4万亿元投资涉及几十万个项目,时间跨度为两年,由于政府预算和基建项目是按年度安排的,今年的投资安排需要在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公布,4万亿元计划中包含的2010年度的投资安排现在尚未确定,因此无法公开。
两会召开在即,中央预算、决算草案与4万亿元投资安排都将接受审查,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应当切实地担负起人民愿望,在审查与公开方面,切实履行起代表人民的职责,这将是两会政治中,人们获得的重要一步与共同经历的重要一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应尽快强化对财政预算进行实质性审议的功能,在代表民意之上,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公平分配的理财博弈,在编制和审议财政预算的程序中,更好地代表各阶层各群体的意愿,为其争取利益进行协调,同时在对财政预算的实质性审议过程中,逐步提高代表委员们代表人民从事政策安排与政治决策的能力。政府行政权力也应在财政预算的实质性审议中得到进一步监督,政府面向民意被独立问责的政治义务与能力也必将因之进一步成长。
人们在期待对中央预算、决算草案与4万亿元投资安排的实质性审议,人民在期待这重要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