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评论 > 2009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作者:张贵峰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3月1日表示,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将力求节俭和环保,会期将缩至9天。此外,政协委员们的驻地也进行相对集中的安排,以减少车辆往来接送造成的浪费。(《京华时报》3月2日)
全球金融危机催生的严峻经济形势下,政务活动力求节俭、避免浪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显然无需再赘言。日前,中办国办便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提出了多项十分具体明确的压缩和削减公共行政开支的硬指标。党政机关如此,作为代表人民和社会参政议政、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两会”,当然更应如此。
“两会”力求节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无疑很多。除了发言人已经提到的如“缩短会期”、“减少车辆往来接送”,以及会务安排上的“对提案进行分类梳理”、“减少文字文件的传送和打印”等等之外,结合以往两会的经验,在笔者看来,其实还有许多更加细致入微、丰富深入的方面,可以进一步凸显两会的节俭本色和内涵。
比如,进一步提高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质量所内蕴的节俭内涵。作为代表委员履行民主权利、参政议政重要载体和方式,议案提案水平和质量的高低,无疑直接关系到代表委员们履行职责的质量状况,进而决定着两会本身的效率、效能。毋庸讳言,从既往的经验来看,在这方面,我们仍有较为明显的缺憾———一些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质量并不高,存在浪费宝贵的参政议政机会的嫌疑。
具体表现为:其一,一些议案提案缺乏必要的规范性———或者超出了人大的职权范围,或者只是对往年同类议案的简单重复。如2004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议案1374件,但其中符合或者基本符合议案规范要求的只有641件。其二,一些议案提案在提出之前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严肃的酝酿准备过程,或者显得肤泛空洞,没有切中国计民生的要害,或者干脆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碎屑拼凑的“鸡毛蒜皮”之事。
再如,进一步提升代表委员在审议各项政府报告、文件过程中议政质量所彰显的节俭内涵。与提交议案提案一样,认真审议、讨论、评价两会期间提出的各项政府报告,也是代表委员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和基本内容。而同样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如近年来,媒体屡有报道的两会分组审议过程中时常出现的“跑题”现象———在审议、讨论时,“发言多,讨论少;汇报多,询问少;说成绩多,谈问题少”,“与来听取意见的部委高官现场直接对话、讨论问题的情况更不多见”。显然,既然叫做“审议”,那么,详尽审问、热烈议论,乃至必要的质疑和争议,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惟其如此,方能充分体现出“审议”应有的问政、议政本色。否则,若不务实际的官话套话太多、多见汇报成绩、少有质询问题,势必使审议流于形式、徒增耗费,最终无益于两会质量、效益的提升。
必须意识到,就“两会”而言,“节俭”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成本物用概念,而更是一个综合了“成本—效益”,贯穿渗透于“两会”方方面面的过程之中,事关其本身内在质量和功效充分发挥的一个复合概念。因此,只有从全面综合的视角去看待和把握,节俭之于两会,才可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更加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