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俊生
提要 撒网式的派发催化了市民“不拿白不拿”的心态,现场失控在所难免,如果我们的组织者在旅游券的设计上做得更周到,就可避免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继常州市旅游局在上海发放旅游券引起场面失控后,日前杭州市旅游局在上海发放旅游券再次引起混乱,一桩本来应该是受人欢迎的好事,结果却是怨声载道。常州、杭州两地的主办部门觉得很委屈,甚至有工作人员对上海人的素质提出激烈批评,认为即将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怎么能出现这种局面!
其实,上海人的素质如何,通过这样一件事并不能检验出来。作为上海人,当然应该为自己身边出现这种事感到羞愧,这确实有点对不起兄弟城市的一片好心。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凡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行为高尚和低下的人出现,像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城市,人员五方杂处,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彬彬有礼的有道之士,这是低估了人性的复杂性。
但是,作为旅游券发放的主事者,面对这两起哄抢事故,其实也有值得反思之处。不得不指出的是,两个城市旅游局由于在旅游券的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出现混乱局面其实倒是一件小事,因为随着发放的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很快会成为过眼烟云,值得思考的倒是主事者发放旅游券的初衷是否能够圆满地成为现实。按照两个城市的设想,向外地居民发放旅游券,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吸引外地居民到他们那里去旅游来拉动当地的消费。据悉,两个城市的消费券都不能全额使用,比如杭州的消费券,据说要在当地用去40元现金的同时,才能搭配使用10元消费券,而且必须是在指定的旅游场所。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其实是期望用旅游券的“小恩小惠”来增加人们的旅游意愿,让人们到两个城市去花更多的钱。可见,旅游券的发放并不是吸引人们免费到两个城市去吃喝玩乐,旅游者仍需花费大量的金钱才能满足在这两个城市的旅游目的。但是,旅游券的发放却是免费的,这实际上诱发了人的“贪小”心理,面对无偿的发放,很多市民必然是不管自己有没有旅游的打算,先把这“免费午餐”抢到手里再说。可以肯定地说,在熙熙攘攘哄抢旅游券的人潮中,当然会有人因为得到了旅游券而激发了外出旅游的兴趣,但肯定也有人即使领到了旅游券,最后也会因种种原因而放弃旅游,使其沦为一张废纸,而许多真正有旅游打算的人,却因怵于这种哄抢而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旅游券发放的混乱局面或许可以归结到主事者组织工作的不周,也可以批评市民的素质确实有问题,但旅游券在设计上的这种先天不足,却是有关部门事先应该考虑到而最终没有想到的。其实,旅游券的发放,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有关当局可以设计出一套把旅游实惠送到真正到那里去旅游的人手中的方案。比如,旅游券必须是按一定比例打折购买的,假设某人准备旅游,他的预期旅游支出是1000元,那么他可以用800元或900元来购买1000元的旅游券。这样一来,旅游券就不再是“免费午餐”,购买旅游券成为一种可以得到一定实惠的经济活动,而不再是与经济往来没有关联的社会活动,那些并没有旅游需求的人就不会再去挤热闹,而政府对旅游者送出的实惠也真正落到了实处,政府期望以旅游拉动当地消费的意愿也能真正地成为现实。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推出各种措施来刺激经济,其中有的措施直接面对民生,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牵涉到很多方面。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考虑周全,把方案设计得周密一些。如果只是图一时的热闹,图一时的轰动效应,不仅容易引起失控,而且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面对旅游券发放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指责哄抢的人缺少必要的素质固然是容易的,但把自己放平到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进行一番换位思考,同样是很重要的。
(作者系本报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