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韩涵:别让农民工家庭成为城市孤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07:46  新京报

  作者:韩涵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太多的农民工家庭已经成为“城市孤岛”,这些农民工家庭在城市中无亲无故,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圈子里,没有任何的外来援助,一个小小的偶然,就足以让这个家庭遭遇灭顶之灾。

  一位母亲死在家中床上三天,她的两个无助的小女儿差点饿死,这是近日发生在重庆的一幕惨剧。(昨日《重庆晚报》)

  相信任何人读完此新闻,都会感到无比的震惊,“妈妈我饿了”的哭声,沾满母亲尸水的两张小脸,卧室墙上孩子手指的抓痕……此情此景,即非亲见,也足以让人揪心万分。我们无法想象,数个日日夜夜,这两个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生理和心理的煎熬,我们也无法想象,那位可怜的母亲在临终之前投向孩子的眼神,以及当时她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这场人伦的悲剧或似乎有偶然的因素,两位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做工,与家中失去联系长达六天,却没有引起警觉。至于他们的邻居,一连几天听到孩子异常的哭声,也未及时查看。但是,偶然的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据报道,这个农民工家庭与她生活的城市,几乎是一个隔绝的状态,在当地租房1年零1个月的日子里,没有亲戚,没有朋友,邻里之间不相往来,而当地政府只是关注他们的计划生育和暂住证。

  重庆这个家庭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曾是新闻主角的不幸家庭———北京的肖志军和李丽云,他们的生存状态何尝不是同样?媒体当时曾报道,在北京一年多,肖李俩人大部分时间没有工作,最常做的就是形影不离地呆在家,对于李丽云而言,肖志军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这种孤独无援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是导致最后李丽云死亡的间接原因。

  其实,北京和重庆的两起悲剧并非个案,在我们的城市中,有太多的农民工家庭已经成为“城市孤岛”,这些农民工家庭在城市中无亲无故,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圈子里,没有任何的外来援助,一个小小的偶然,就足以让这个家庭遭遇灭顶之灾,如一次失业、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奔波劳碌中偶然疏于对亲人子女的看护……林林总总,危机与危险无处不在,他们是脆弱的“孤岛”,脆弱到简直无法想象。

  那么,农民工家庭如何走出孤岛呢?固然,这需要靠他们自己,更要靠街坊邻里,在国外,遇到邻家有孩子异常的哭声,邻居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不过,归根结底,还需要靠政府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帮助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

  例如,城市政府应当提供给农民工家庭以教育、医疗等保障,重庆那两个不幸的女孩,其中较大的已经三岁,若在城市的家庭,这种年纪早该被送进幼儿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而不是生活在封闭的家中。同样,李丽云若有医保,她的小感冒也不会熬到演变为重症,导致母子双亡。例如,城市政府应当组织义工服务体系,帮助农民工家庭。包括为他们家庭中的老幼提供无偿的看护,为孩子提供学习辅导、安全教育,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等。从两位不幸女孩后来受到两千多市民的探访可以看出,只要政府出面招募这种义工,必定一呼百应。我们的城市不缺爱心,缺的只是展现爱心的机会和方式。

  要将农民工家庭移出“孤岛”,就应该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和邻里守望的环境,特别是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了重庆那个不幸的家庭,为了千千万万处于困境中的农民工家庭,你、我、每一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再次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鼓与呼。

  □韩涵(北京 媒体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