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毕诗成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昨天,贾庆林主席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国政协一年来先后组织数次会议,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时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大量建议。政协发言人赵启正之前介绍,今年全国政协提案中大多涉及4万亿扩内需、对外贸易等话题,均与应对危机有关。
应对危机无疑是今年两会的 “热点”,这种注意力偏爱带有必然性。但需要提醒的是:应对危机、提振经济是当前中国繁杂工作的“牛鼻子”,却不是“象鼻子”——— “牛鼻子”的最大特点,是用来体现事物的要害和关键,牵住了牛鼻子,是要以这个要害作为统领,来理顺其他工作,协调其他部位;“象鼻子”的最大特点,是把局部当整体,按照“盲人摸象”的逻辑,摸着了鼻子就以为是全部,对其他部位置之不理。
我们万万不能形成错觉,认为提振经济重要到是2009年工作的全部,其他工作在这个“大局”下都需要让路,站一站、缓一缓。实际上,只有着眼于将其他各项工作与应对危机这个“主线”紧密结合,才能期待一劳永逸不偏废。
如此提醒,是基于两个层面。
其一,据人民网调查,反腐倡廉、环保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改革、收入分配,是网友们当前最关心的五大热点问题。温家宝在线交流时,网民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也从侧面验证了转型期中国矛盾的复杂与多样。我们可以说,提振经济是热点命题,中国这么大,经济搞不好,其他问题就很难搞好。但要看到,各类矛盾不会停下来等你把危机处理好了再发作,越是在加大投入、推动经济的时期,反腐、环保、食品安全等问题就越是要突出,不在这些方面紧紧跟上,提振经济就会成为一条腿走路,很难走得好。
其二,目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方略基本还属于“凯恩斯式”刺激,即利用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强行拉动需求、注入货币。这种方式可以短期内克服困难,但难以治本。经济学家厉以宁昨日撰文表示,继续推进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城乡社会保障、金融体制等“六项当前需要推进的改革”,就是应对经济困难的治本之策。这个观点颇有启发:我们要以深化改革来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改革的列车在经济困难的这个危险路段应该小心驾驶,但绝不能停顿下来,“否则会前功尽弃”。
“两会时间”的中国命题,不仅仅有拉动内需、扩大外贸这些当务之急,更有协调方方面面的百年大计。用应对危机这个“牛鼻子”来统领这些命题,将相当一部分命题与提振经济结合起来推进:
比如,以人大审查四万亿投资来推进财政监督改革;通过反腐制度创新避免巨额投资被侵蚀;通过严格审查为项目环保立标杆;通过探讨专项投入多大比例用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多大比例用于基础项目建设,来促进各类社会保障项目;通过金融盘活等针对性扶持策略来促进就业;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减税等提升公众 “过冬”能力……经此“牛鼻子”统领,方能最大程度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危机从来都是“危”中有“机”,如果应对得当,国家的治理能力与事关公民福祉保障制度,反倒会有明显的进步。
中国领导人一再强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种信心不仅是一种抚慰,更需要通过两会这样的平台,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提升到有实际操作性的阶段上来。把应对危机视为“牛鼻子”来统领庞杂工作,比起所有人一哄而上就危机说危机,可能更有益。